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帧宏大隽永的人文山水画卷——读邓斌长篇小说《荒城》下部《难留城》陈平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期间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从外面拿着由作家邓斌签名的新作《荒城》回家,用一大杯浓淡适宜的温茶浸润了燥热的身心,就坐下来开始审视翻阅。

平时无论拿到什么新书新著,总是先看装帧质量,如开本大小、什么出版社等等。然后就看内容提要、序、后记、目录什么的。获得了这些信息,基本上也就把握了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决定了对待这部著作的态度。在信息量大得都要爆炸,连“茅奖”“鲁奖”也多得看不过来的当下,花上漫长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去读一本书,肯定是有选择的。

邓斌审视洋洋36万余言的小说《荒城》,分上下两部。上部《虎钮城》,下部《难留城》,两部独立成章。《虎钮城》是一个历史故事。之所以选读下部《难留城》,是因为作家在内容提要中说,《难留城》写的是爱情故事。“叙写生离死别,旨在呼唤人人平等的愿景”。既然是爱情故事,读起来肯定养眼养心。只要是一个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的正常读者,有谁会不喜欢读爱情故事呢?关键是与作家极具共鸣感。在三六九等差别无处不在的当下,作家表明书写爱情的目的是呼唤“人人平等”,这就让人看到了小说所具有的思想性和蕴藏的深刻意境。

作家在以前的许多著作中所表现的三观,我是非常有认同感的。他因为正直书写,击中某些人的要害,曾经被权势的“小鞋”把他那双肥厚的大脚一度束缚得步履蹒跚,行走艰难。回过头来看,这其实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肯定和奖赏。

带着对作家人品和文品的双重好感,决定去风光旖旎的《难留城》游览观景,与作家笔下的主人翁们一起,享受爱情带来的喜怒哀乐。

当走进《难留城》后,看到的不仅仅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帧宏大隽永的人文山水画卷。

画卷气势磅礴,深沉幽远,余音绕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山丽水中的爱情绝唱

故事从2011年仲春日开始。施州文化部门组织巴文化渊源学术考察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相关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来自北京某高校的知名教授向望鹤。40多年前,向望鹤作为武汉知青,下放到施州巫南县双峰公社难留山林场劳动两年。期间,与女儿寨回乡女青年汪若萌相恋,偷尝禁果,且一生二,二生三,致汪若萌怀孕在身。

在向、汪二人失联的日子里,汪若萌在野马河电站工地上产下一女。当地青年夫妇覃天石、樊小米夫妇伸出援手,用掩人耳目之计,将女婴以亲生女儿名义抚养成人。多年后,其女还当上了巫南县县长。

作家镜头中的向、汪之恋,既很美好,也很残酷。汪若萌化为魂魄,覃天石夫妇因抚养遗女覃君霞而堕胎,从此不再生育,老场长汪启润因此失忆,晚景不堪描述。

为了爱情,汪若萌未婚生女后,自责有违传统。明面上是在野马河电站工地因排哑炮而牺牲,事实上,是她对向望鹤杳如黄鹤的失望,对山盟海誓过的爱情的失望,因而巧妙自杀于工地,让自己灰飞烟灭。

汪若萌的父亲汪启润,时任双峰林场场长,曾坚决反对女儿与向望鹤的恋爱关系,堵截了他们的一些书信。理由是“乡下人”“城里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当女儿死后,因思念过度,他患上了痛苦的失忆症。作家在作品中呼唤的“人人平等”,就是针对老场长的这一观念发出的。

作家在《难留城》中书写爱情过程和结局,手法非常鲜活,运用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向读者呈现。巴文化渊源考察活动一共八天,所有的故事,集中浓缩在这短暂的时空中。作家以书写文字的那支笔作为镜头,将故事以画面的形式向读者呈现。电影画面里的人物众多,各具身份特点,各有高低贵贱。众多鲜活的人物大致又分为两拨。一拨是走进巴文化考察活动的专家学者,他们就在眼前。一拨是40年前的青年男女、土苗众生。在对两拨人的刻画和书写中,镜头多对着男一号向望鹤和女一号汪若萌。

“衣锦还乡”的向望鹤,在离开难留城后的40年间,构建了较完美的人生:顶职、考大学、出国、任教,成为知名教授,结婚生女。从作家镜头中呈现出来重返故地的向望鹤,六十出头,戴着金边近视眼镜,衣冠楚楚,白晰微胖。带着他天仙般的女儿和助手,道貌岸然,派头十足。但在40年间,他居然没有踏足过双峰镇女儿寨,对明知已经有身孕的恋人,竟然不闻不问。虽然开始有几封信件被老场长截堵,失去联系,但这不是理由。因为武汉离双峰镇并不遥远。当在随众考察中得知了过往恋人的一切,他也充满了意外和自责,他向覃天石樊小米夫妇致谢。在老养老院,他掏出五千元钱,叮嘱工作人员照顾好老场长。“衣冠楚楚”的向望鹤,虽然对着老场长的轮椅跪了下来,但这些迟到的忏悔,显得苍白无力,更有不痛不痒的味道。

山美水美爱情美。回味整个故事,被作家打造得就像真人真事一样,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结果很让人伤感,有想为汪若萌痛哭一场的心情。“城里人”向望鹤给乡下人汪若萌“种下的苦果”,由众人痛苦的咀嚼;他遭下的罪孽,由众人买单。痛骂一顿向望鹤这个“衣冠楚楚”无情郎的义愤,会让读者油然而生。而且无论怎么骂,也不必设上限。

如果作家在着意书写爱情悲剧的同时,加大对向望鹤这个精致的、利己的、道德缺失的知识分子的针砭和批判,如果作家能通过丰富的文学语言,充分彰显由作家自己提出的“人人平等”这一愿景,所书写的爱情主题,或许会进一步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大精深的巴文化熠熠生辉

作家生活在恩施,在巴文化研究领域工作多年。在《荒城》之前,书写了大量有关巴文化的作品与评论,出版相关巴文化著作《巴人河》《盐水情殇》等多部,其中有佳作获奖。作家熟悉恩施,熟悉巴文化,就像熟悉自家的老屋、菜园、古树、小路一样;熟悉巴人的先祖廪君,熟悉盐水女神,就像熟悉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

在《荒城》下部《难留城》中,作家写起巴文化来,如行云流水,江河奔流,一泄千里。有形象,有抽象,丰富多彩。作家镜头里的施州,有高山雄峻、森林绵延、清江泛波;有神密的洞穴、庙宇、巴人遗迹、遗存,有鲜活的土苗寨子;有廪君向王天子的号角在耳边响起;有美丽的盐水女神德济娘娘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有优美的土家歌谣在施州大地上回荡。

跟随作家的镜头,来到有施州市区“眼睛”之称的亲水广场,映入考察队伍眼帘的是数以千计人在跳摆手舞。音乐雄壮,锣鼓铿锵,“解说词”写道:土家摆手舞起源于远古巴人的军前舞,即《华阳国志》中所说的“巴师锐勇,歌舞以凌殷人”之舞,天性劲勇,粗犷健美。

接下来,镜头从市区“眼睛”转换到亲水走廊东端,那里有一组雕塑,名为“清江母亲”。“解说词”说,那是土家先祖廪君巴务相与盐水女神在清江之畔幽会的场景。

廪君巴务相目光炯炯,长发纷披,腰缠豹皮,四肢袒露,足蹬独木舟,肩背一张弓一壶箭,左手巴氏剑,右手牛角号……

盐水女神足踏清江碧浪,两臂上扬,浑身赤裸,乳峰挺拔,微微张开的嘴唇,似乎正在歌唱,正在呼唤……

有了这样生动的镜头和解说,有谁不想去现场看看呢?

作家设计了一场对话,让来自施州本市、武汉、重庆、成都、湘西等地的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开展争辩。地点是在名为“清江之翼”的游船上,九十公里的山水画廊,五个小时的行程之中。身在画中游,巴文化成为焦点。涉及到关于廪君、关于盐水女神、巴人,就让他们一轮接一轮的探讨、争论。

对那些人骨、兽骨、陶器网坠、刀枪器械、悬棺崖葬、虎钮錞于等,到底是秦汉文化还是巴文化,通过考察争论,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作家通过一位白发冉姓专家之口,喊出了很可能是他自己的心声:“证据,证据!关键是要有说服力的证据!”

“事既鸿古,难为明征”。由于古籍对廪君、盐水女神只是零星记载,人文情结被后世演绎神化,真假难辨,乱打巴文化旗号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地方, 为了旅游开发,清江沿线随处可见好多个“武落钟离山”,什么“盐阳”“夷城”“黑穴“赤穴”俯视皆是,五色驳杂,花样翻新。不同的廪君、盐水女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清江沿岸的码头、广场、乡镇,关于廪君、盐水女神的历史记载、传说故事等恣情演绎。

面对这种打巴文化牌的乱象,作家希望通过考察来一次辨是非、正视听的大讨论,尽可能还原廪君部落沿清江大迁徙的本来面目,为巴文化正本清源。

作家从事巴文化研究,有很深的造诣。知道得越多,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成就感越多,忧患意识也就越多。作家求真务实、尊重历史的虔诚态度,与作家所钟爱的巴文化一道,在历史时空中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色香味俱全的土家文化

土家文化,是不是就是巴文化呢?按照廪君巴务相即向王天子,盐水女神是巴人的始祖,土家人就是巴人的后裔这类说法,巴文化应该就是土家文化的源头始祖了。走近作家笔下的巴文化,能让人认识廪君的伟岸,盐水女神的美丽。走近一处处神秘的风景,如黑穴、赤穴、良民避难洞、难留城、石码子、五落钟离山等等,能够眼观,能够触碰,但仍然显得遥远、高深莫测,犹如天外世界。而作家笔下的土家文化,则是绘声绘色五味俱全的。精神层面的,可以入耳入心,物质层面的,可以食,可以饮。两者加起来,即可饱耳福又可饱口福。如毛古斯、肉连响、十八大碗、哭嫁歌、陪十姊妹等,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作家笔下的吊脚楼很有民族特色,“青灰色的瓦脊飞檐翘角,走道围栏一律雕龙画凤,挑梁挑枋无不云起云飞,檐口下悬挂着澄黄的包谷坨,鲜红的辣椒、白色萝卜干,五色驳杂,浓艳欲滴。”相信谁也不会把这样的吊脚楼,混同于南国的竹楼,北方的院落。

走进吊脚楼去吧,享受作家安排的十八盘:“油茶汤、糯米酒、腊猪蹄、卤猪肚、粉蒸肉、炸豆腐、椿芽煎蛋、红烧清江鱼、白米青蒿社饭……。”

如此丰盛的土家晚餐,摆在吊脚楼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窗外,山风吹拂,风景如画。两杯加了蜜的包谷酒会让人醉,不会喝酒的人,也会醉在作家的文字里。

覃天石在一帧帧电影画面中是二号男主角,标准地道的土家族,他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能歌善舞。他的人品才华怎么赞美也不为过。作家为他们先前的新婚之夜,安排了十大碗,哭十姊妹,为他们安排了土家式的结婚仪式。在红蜡烛前山盟海誓,在鞭炮齐鸣彩花四散中“男归中堂,女入绣房”。

“毛古斯”是在他们的新婚之夜出现的。十多名几乎赤裸的男性,身披稻草编织的蓑衣,纵跳翻滚,穿插扑腾,先民开荒拓土、捕鱼狩猎、伐木造屋,惟妙惟肖。“毛人”最后将少女抢入“洞房”,呈现了土家族在某一时期存在的“抢婚”文化。

出现在他们婚礼上的“肉连响”,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是袒胸露背,以手击打身体各部位。作家一连用了十个“击”字,来形容肉连响独有的动作特点。还有“鸭子步”“滚罐子”“穿掌吸腿跳”等刚劲粗野的动作,表现出了土家人载歌载舞时的阳刚之美,这与作家十分熟悉“肉连响”这一文化形式是分不开的。

凤凰含花花结果,

喜鹊含花果团圆啦。

花结果,果团圆哟

花果团圆万万年……

一场土家婚礼就要结束了,新郎新娘甜美的歌声在神秘“石码子”中间响起,余音不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家精心营造的《难留城》这帧宏大隽永的人文山水画中,关于“文革”的书写,也是一大亮点。在那场令人痛心疾首的浩劫中,人性严重扭曲、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空前萧条。廪君、盐水女神也没有躲过粉身碎骨的命运。书中“文革”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作家运用写实、针砭、嘲讽相结合的手法,选材非常契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不仅增加和丰富了作品的厚度,也彰显了作家的勇气和胆识。从语言文字看得出来,作家旗帜鲜明地反对“文革”动乱,更不希望重演。作家在这里所表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值得大声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