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濒江近海,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清康熙六年(1667)撤销江南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安徽省。

安徽博物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怀宁路268号,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是安徽一座标志性文化设施,馆藏文物21.8万余件,2008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下就对安徽博物院馆藏的24件珍宝进行盘点。

1. 商兽面纹铜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1957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被意外打捞出水,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青光熠熠,纹饰精美清丽,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2. 西周兽面纹方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通高44厘米,重11.5公斤,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呈现出上宽下窄的形状。彝盖作四面坡 庑殿 式屋顶形,正中上方装四阿式立柱钮,以便于开合时方便。盖与直口、深腹、方边、斜直壁 的 方彝之身以子母口相接,扣合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整个方彝的四角各有一条呈对称钩状的扉棱,从器盖一直延续到圈足;柱钮前后面细线阴刻的复线三角状蕉叶纹,二方连续展开,极其细致生动;盖上每面上下层浅浮雕的凤鸟纹,一小一大,头戴冠羽,昂首挺胸,振翅欲飞;凤鸟纹下,饰三角蝉纹,倒置向下,栩栩如生。1987年出土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汤家墩遗址,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端庄凝重,工艺复杂,设计巧妙,器体表面密布文化寓意深厚的图案,纹饰奇异繁 缛 ,光彩华美,变化多端,集线刻、浮雕、圆雕于一器,是这类器物在安徽省首次发现,而圏足内有铜铃的青铜方彝,目前在全世界仅发现此一件,国宝级文物。

3. 西周公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卣高23厘米,口径10.2—12.8厘米,整体形制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盖、腹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公 卣 最重要的特征,是盖腹大开大阖的凤鸟纹。其格局恢弘,鸟眼眺望远方,器宇轩昂,羽冠动感十足,犹如迎风起舞,翩翩绮丽。1959年出土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卣铸技精湛,纹饰华丽,其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比例,和谐的构图,显示出作器者极高超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4. 西周凤纹铜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鼎高22.8厘米,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1959年出土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鼎虽体量不大、器壁较薄,却处处显示出吴越民族疏朗清新的、别具匠心的文化特点,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5. 西周原始青瓷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原始青瓷尊高17.3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11.3厘米,器身刻划统纹、水波纹和斜方格纹,纹线粗细相间,花纹规整有力。口沿和肩上堆 帖 卷云纹,祥云呈浮雕状,增添艺术趣味。胎呈灰白色,胎料属高岭土(即瓷土)。器表和器内遍施青灰色釉,釉面光亮匀称。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西周墓葬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屯溪西郊西周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尊有十多件,但此种造型和纹饰的只此一件,弥足珍贵,整个器物造型新颖,纹饰优美,端庄稳重,铿锵有声,是安徽省博物馆夏商周时期瓷器藏品的代表作。

6. 春秋青铜龙虎大建鼓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龙虎大建鼓座残高29厘米,直径80厘米,鼓座为圆圈形,上沿四周运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器身满饰羽翅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从铭文来看,此鼓座为钟离公自用之器。建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一般由鼓座、楹杆和形体硕大的鼓体三部分组成,楹杆上部还有旌旗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由两个鼓手相对敲击。约一百五十余字。1980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九里墩春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造型奇特,体型巨大,气势雄浑,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有铭建鼓座,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中从铭文字数来说,仅次于1959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为研究这一时期舒国历史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7. 春秋蔡侯莲瓣盖铜方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壶共一对,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该器出土于安徽寿县的蔡昭侯(名申)墓,此墓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青铜器有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这些铭文是我们研究蔡国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同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时代明确,成为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1955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蔡侯墓出土,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此壶采用分铸焊接法,造型精美,纹饰瑰丽,栩栩如生,代表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春秋时期青铜艺术之珍品,为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8. 春秋吴王光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王光鉴共出土两件,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通高37.7厘米,口径60厘米,直口,折沿,方唇,颈腹部对置兽耳衔环,内壁铸铭八列五十二字。器表模印蟠虺纹。此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荐鉴”。1955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蔡侯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造型古朴简洁,纹样精美大方,被誉为“最古老的冰箱”,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9. 春秋兽首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鼎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兽身为器,兽背为口。直口折沿,平盖置于口上,盖上置一半环钮。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兽角正面饰重环纹,耳外侧、盖中部饰蟠带纹。1974年 安徽 省六安市舒城县五里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鼎造型生动活泼,体态憨厚,为群舒代表性器物,地域特征明显,发映出此地青铜造型艺术已从庄严肃穆的楚大鼎开始向世俗审美的牺首铜鼎转变。

10. 战国铸客大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 的 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此鼎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1933年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王重器,体积在全国目前所有出土的铜鼎中是最大的,也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地位仅次于出土于河南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国宝级文物。

11.战国鄂君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 是水陆交通运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金节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怀王六年,楚怀王发给一个叫鄂君启的人使用的运输货物的免税证件。铭文中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车船大小与数量、运载额、运输货物的种类、禁运货物和纳税及免税情况等。1957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所铸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同时也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国宝级文物。

12. 战国展翅攫蛇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通高16.5厘米,长25厘米,方形铜板底座,座上浮雕一鹰双爪紧紧攫住一条蛇。鹰是整个雕塑的主体部分,鹰头颈前伸,双翅伸展疾飞。鹰头、鹰眼写实传神;鹰爪、鹰腿粗壮有力,生动在再现了鹰在攫取到食物后腾空而起的一瞬间的情形。蛇在鹰爪之下奋力拼搏,身体极度扭曲,作盘绕弯曲之状,力求挣脱被抓获的厄运。1933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神态逼真,造型准确,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界中瞬间发生的一场生死拼搏,以高超的技艺逼真地再现了这一闪即逝的生动情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13.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漆豆通高28.5厘米,豆盘长20厘米,宽14厘米,据《周礼》可知,豆是一种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新石器时期就有陶豆,商周青铜礼器中豆也有见。豆盘呈腰圆形,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饰一周红色云气纹。托盘下为一只振翅飞翔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丸,凤鸟衔珠寓意吉祥。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鳞、羽刻画都极为劲道。2003年安徽省滁州天长市安乐镇苏桥村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这件西汉漆豆造型新颖,美观大方,雀爪攫蛇,蛇曲身盘蜷,巧妙地使其成为漆豆的底座,其制作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堪称西汉漆器中的绝品。

14.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子为盛酒用器,配以注碗,将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内加热水用以温注子里的美酒。因其为温酒之用,故又称注子温碗。此注子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胎色白中微黄,釉色青白。注子小口,套盖,盖顶蹲一狮子。腹呈六曲长流,带式曲柄。仰莲式碗,莲瓣边沿饰如意纹。圈足饰小莲瓣一周。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画了两件注子,形制与此基本相同,这就很好 的 说明了注子温碗在五代时已很流行。1963年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北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构思巧妙,制作精致,器型稳重,构图富于变化,整体呈现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出土于北宋纪年墓又具有典雅的造型和晶莹的釉色,是景德镇窑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15.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人形注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注壶通高22.9厘米,质地白胎,青白釉。壶的造型奇特,呈站立人形,头束冠,冠顶为壶囗,背肩上有双条把手,手捧朝笏在胸,朝笏作流,身着长袍,大襟广袖,人物面容丰满,眉清目秀,咀下端稍有胡须,神态静穆,颇有文官之风度。1986年参加“安徽省文物普查成果暨珍品展”,1990年参加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品特展”,1990年被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文物精华》收录。1971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雷埠乡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人形壶构思精巧,做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宗教之韵味。刻划准确,惟妙惟肖,生动无比,显示了宋代制瓷和雕塑的高超水平,堪称文物精品。

16.北宋包拯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墓志为石质,一合两块,志盖长123厘米,宽122厘米,厚13厘米。四周盖顶斜坡,中部平整,阴刻4行篆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16字。志石近正方形,长126厘米,宽125厘米,厚14厘米,刻文51行,每行59至63字不等,志文楷书,全文约3200字,较《宋史·包拯传》为详。包拯,字希仁(999~1062年)合肥人,为官清正,公正兼明,世称“包青天”。墓志除叙述包拯生平事迹外,还记录了他的世系、病丧以及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即今合肥大兴集)及其子嗣们的有关情况。此墓志出土时碎为5块,并有明显的打击伤痕,部分文字漫漶磨灭,已经辨认不清。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氏家族墓群,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墓志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且其死亡时间及死亡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都有着详尽的叙述,终结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为我们研究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7.南宋葵花式金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金盏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4厘米,敞口,浅腹,矮圈足,外撇。整体器型似是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均镌刻着连续的花卉纹一周。金盏的圈足焊接于盏底,边缘錾刻一圈二方连续的线纹。圈足似为花蒂形,仿佛承托着一朵正在盛开的秋葵花。盏心用六瓣花苞形小柱捧起香梅一朵,好似正有暗香袭来。此金盏应为酒具,并极具仿真效果,寓意美好幸福、健康长寿。1952年出土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朱晞颜墓,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金盏采用了焊接、錾刻等金银器加工技法,刻工精致细腻,线条流畅挺拔,设计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美。整体器型端庄大方,造型纹饰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加之金器所特有的绚丽色泽,更给人以庄重华美之感,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国之珍宝,国宝级文物。

18. 南宋六棱金杯金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杯高5.5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4厘米;盏高1.6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3厘米。杯作六棱形,口微侈,直腹至下部内收,圈足亦为六棱,略向外撇,口沿及圈足均錾雷纹一周。盏为六角形,敞口,折沿,斜腹内收,平底,折沿饰雷纹一周,内底錾刻六组如意纹。该器以直线作为造型的主要因素,杯壁内收又略带弧度,与盏底双线盘绕而成的如意纹相呼应,形成曲直对比,使造型语言更为丰富。1952年出土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朱晞颜墓,现藏于安徽博物院。这组金杯金碟纹饰简洁大方,疏密得当,錾刻纹样流畅优美,极为精致,反映了当时上层官僚拥有金银器的情况,其制作年代当离庆元六年不远,年代较为明确,是南宋中期金银器难得的断代标本,其价值之珍贵,不言自明。

19.南宋镶金边玛瑙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碗高5.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7.5厘米,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1972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碗器型较大,制作规整,其口沿镶金,薄片金条饰整齐,碗呈橙黄色,局部有暗红色斑纹,显现出玛瑙的自然纹理与柔和妩媚的光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艺术品,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国宝级文物。

20.元虎纽玉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玉押为青白玉制虎纽方押,上刻伏虎,长尾纹身,虎身下留有穿孔,形亦与北宋《新定三礼图》中的“白琥”相似,或与《说文》释“琥”为“发兵瑞玉”有关。印面减地阳起三道大小不一的横纹押款,推测为范文虎本人的画押。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由此可见南宋降将范文虎这枚玉制画押,可能是皇帝特赐之物。1956年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玉押为和田玉料制成,温润华滋,虎纽的形制,蕴含着使用者勇猛果敢的寓义,是目前国内惟一有明确出土地点与纪年的玉押,弥足珍贵。

21.元青花莲池纹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盘高1.3厘米,口径16.3厘米,口沿折边,作八瓣葵花形,平底。口沿绘忍冬纹一周,盘心绘两组并蒂莲和水草纹。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盘胎质洁白精细,色泽浓艳,纹饰秀丽,为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精品。

22.元“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漆盒通高9.5厘米、直径14.5厘米,胎表用黑、朱两色漆分层相间 髹 饰,堆漆十分肥厚。器身满雕如意云纹,云纹依器中心分成三组,每组各雕饰一如意云纹。此盒雕刻技法深峻熟练,刀口深度达一厘米,刀口剖面见有朱漆三道,每道相隔约二毫米。盒底光素,漆呈紫黑色,左侧近足边缘有针划“张成造”三字款。这件出自名家之手的漆盒虽然历经近七百年,但是现在依然呈现出精光内蕴、婉转灵动的艺术气息,令人惊叹。传世品,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张成的剔犀漆器目前发现存世的仅剩两件,该器古朴高雅,纹饰丰腴饱满,漆色光亮温莹,磨工精细圆润,三道朱漆线条流畅,极富动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剔犀传世精品,被誉为“漆雕之宝”,国宝级文物。

23.明龙泉窑玉壶春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高33.8厘米,腹径20.4厘米,胎色洁白,胎体浑厚凝重,釉色温润如玉。颈饰蕉叶纹,蕉叶下饰回纹一周。腹部饰缠枝牡丹和变形莲瓣纹。圈足饰回纹一周。据墓志记载,该墓葬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墓主陈闻,生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此器虽出土于明代墓葬,但其形制、纹饰和釉色,都具元代瓷器的特征。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明陈闻墓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壶造型端庄,纹饰精致,沿袭了宋元以来龙泉窑瓷器胎体厚重的特点,同时器型规整,稳重大方,其模印纹饰精美而优雅,为龙泉窑精品之作,堪称明代龙泉窑瓷器的典范之作。

24.清渐江《晓江风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8.5厘米,横43厘米,绘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时年渐江五十二岁。该图是一手卷,纸本浅设色,卷尾作者自题“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初绽,瞻望旋旌。弘仁”。该手卷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横向展开,前段林木萧疏,溪寒水涸,饶有冬意;中段高峰峻岭,寒亭孤塔;后段晓雾迷蒙,烟峦重迭,顺流而下的江面上,远处两船齐驶,近处一舟风帆正悬,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船尾,低首沉吟,这人可能就是出行赴扬州的伯炎居士。伯炎是渐江好友,曾多次资助他于危难之际,在朋友即将远行之际,渐江作画馈赠,千言万语付诸画作,浓浓的朋友之情溢于画外。传世品,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图属于渐江晚年作品,是渐江存世的最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其绘画风格成熟稳定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研究渐江生平及其艺术的重要资料。

渐江(1610—1664年),安徽歙县人,俗姓江,名韬、舫,字六奇,为僧后名弘仁,新安画派的开山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与石溪、朱耷、石涛被后世称为“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