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垒森森凝碧血,兰台萋萋觅云烟

——邓斌长篇小说《虎钮城》阅读印象

黄益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钮城》,是邓斌先生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荒城》的上半部,所谓上半部,其实与下半部并无关联,显然是为了规避相对昂贵的书号购置费而采用的变通方法。当然,说上下部毫无关联也并不确切,因为《虎钮城》与《难留城》毕竟都发生在古施州,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邓斌先生,是国内研究巴文化的知名学者,是恩施自治州历史演变考证的专家即史事清理、归类组编的学者。以《巴人河》《盐水情殇》《千古施州觅逝波》为代表的系列专著,将零散、模糊、闪烁的史料串联成串,勾画出清晰明了的巴人传承血脉,让一个尘封的古老民族——土家族,鲜活地屹立在大中华巍峨的民族之林。

为其如此,先生对巴山夷水的残垣断壁、荒原故垒情有独钟,视之清,思之切,于是就有了《荒城》,就有了感慨与希冀。

《虎钮城》是一部演绎地方历史的小说,所以其创作原则必然基于史实进行提炼、整合与加工。因为演绎的是历史,所以他必须能反映其时代背景、社会属性、人物形象、历史真相;因为是小说,故不必完全真实,艺术加工、文学渲染则是作家视野、境界的流露与舒展。这方面,几百年前罗贯中先生就为演义小说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毋庸置疑,《虎钮城》的原型肯定是州城近郊的椅子山“柳州城”,《虎钮城》城里主人公覃氏家族、都统向艮、知府谢昌元、张朝宝、秦伯玉均载诸史志。不过,史志虽载,惜其语焉不详,作者奋笔拾遗,自然是出于义愤、感慨,为勉励忠贞,无憾于昭昭青史,作者担当文人大义,拨荒觅史,其辛苦劳累亦可流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谨的结构 · 丰富的情节

《虎钮城》全文十章62节,剪辑了从宋理宗宝佑六年(公元1253年)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23年间施州的史事创作成篇。《虎钮城》是小说不是史书,所以不能事事人人查必有据;《虎钮城》是小说虽属虚构但又不离史事,重大事件查而有据。《虎钮城》的创作,完美地体现历史小说的文学性与历史性。

《虎钮城》的第一章共3节是引子,简介当年受邀实地考察虎钮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从第二章起,作者系统的描绘了虎钮山宋朝末年的彷徨与悲壮。谈论小说,难免着眼于结构、情节,需要简单梳理一下情节:

第二章共7节:覃普诸数典叹祖业,覃耳毛居安知任重;筹寿宴幼女排歌舞,巡军寨父子析分寸;覃慧心戏排巴人忠烈,彭瞎子歌咏务相廪君;覃散毛遭伏连天关,黄骝马救主返军营;大校场演忠臣义士,泪纤夫感祖宗先人;参将子戏台显真功,老都爷家训善待人;《长刀砍邪》取义譬,死里逃生归旗牌。

第三章共6节:谢昌元桂月访军寨,覃家将校场拜郡守;议事厅军政论国是,品果鲜向背贵人心;巡军寨太守看地势,论攻守镇抚识弦音;赏秋月雀巢忧鸠占,顾大义兄弟排纷争;识大体携手垒隘口,拒强寇同心建州城;显端倪友仁忧内患,露谶语梯玛吐心声。

第四章共5节: 府衙城墙跑马道,东西南北四城门;筑新城市井繁荣,监施工都爷尽心;拜祖庙都爷祭白虎,会主仆瞎子露禅机;覃普诸顶风省工地,田宏宝敞扉谈人情;覃慧心双刀欺画戟,杨兆隆校场损门牙。

第五章共6节:覃堰毛冒失成俘虏,王昌勤脱网回大营;老都爷风寒病身体,覃友仁两边递消息;弥留都爷憾三事,撕心幼弱哭老爹;郡守踏冰巡属地,快马木贡讣行程;萱草摧残悲月夜,梅花冷落泣春风;醒狮岭孝子别亡父,晨剑台弱女思依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章共7节:探夔州奉命救堰毛,栖岩洞策划晓民情;杨兆隆小施美人计,覃堰毛催眉附逆贼;宿小寨尚勤探敌底,闯长凼兆隆巡边地;擒伙夫蒙兵说真事,传书信千总读来信;施诡计兆隆遣叛徒,卖灵魂堰毛上归程;假追真送护逆贼,真砍实杀迎幽灵;贾杏儿随夫入施地,覃堰毛鬼话糊友仁。

第七章共7节:蒙哥汗合川走麦城,醒狮岭祭祀露忠奸;祭蔓子大嫂吐心迹,敬忠烈向艮表诚心;划龙舟都统诵屈子名句,燃红烛兄妹成两对新人;谢昌元赴江浙新任,张朝宝继施州府尹;张知府拓路续前政,田宏宝勒石记美名;五谷飘香太平日,物阜民丰百姓勤;王尚勤路边献瓜,秦伯玉西瓜铭文。

第八章共6节:蔡邦光统军南下,杨兆隆遭伏被擒;杨大渊投书劝降,覃耳毛闻讯嗟迓;主帅失算元军偷袭鱼木寨,犄角双折耳毛兵败走华容;抚镇探营肩窝中箭,冯升殒命岩穴葬身;堰毛冒功瞒天过海,友仁粗心放狼入室;将帅歧义分兵弱势,薛忠骂敌乱箭穿身。

第九章共8节:破老城烧长街短巷,支毡房围虎钮孤城;守寨门冰冻道路,走囚徒豺回狼门;巡哨卡疏忽漏洞,过东门凄拥良人;梯玛吟哦世事诡谲,慧心弄伞绝地示生;雪夜城破厮杀惨,大厦倾颓河山悲;叛徒摇唇劝亲友,巾帼挥刀斩贱人;新州衙蒙兵纵火,古陵寝义士跳崖。

第十章共4节:覃慧心撑伞跳悬崖,田芙蓉依样画葫芦;李德辉恃勇闯祖庙,老梯玛俱焚灭狂徒;挟余威枭雄征溪峒,东门关弱女报夫恨;尼姑庵秀蓉称“贫尼”,燃纸烛母子祭忠魂;醒狮岭残壁对青天,竹枝词难消女儿恨。

毫无疑问,全书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故事绵密,情节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节点 · 典型背景

细审林林总总,就时间而言,重要节点只有3个:

节点一,是宝佑六年即公元1259年。是年虎钮城的“老都爷”覃普诸65岁大寿,军寨老少人等均在张罗寿庆大事。在这一时间节点,作者花了5个章节(第二至第六章)的篇幅,浇铸出一组封建王朝面临累卵之际的生旦净末丑。

其时,元军虽大举南侵,战事毕竟尚未祸及施州,作者融家事、国事,家史、国势,人心、人情,人品、人格,私事、公事等于一炉进行冶炼煅烧。此时“塞外蒙人的大汗蒙哥,亲率数十万大军越秦岭直捣巴蜀。面临大兵压境,两川的宋军主帅余玠虽也曾率部拼死抵抗,最终大败亏输,他手下的张实、杨立等守将先后为国捐躯,而大获山的宋军守将杨大渊则为了自保,公然变节投敌。仅有数月,蒙军在一个名叫蔡邦光的元帅统领下,已攻陷苦竹隘,连拔鹅顶、青居、大获等宋军堡垒,兵锋直指雅州、简州、隆州等地,眼见得宋朝西南地带危在旦夕。而宋室叛将杨大渊所部,竟然充当蒙军的先头部队,正将兵锋指向夔州、施州一线。”

面临强寇压境,国势倾危,施州知府谢昌元深知州城无险可守,难以阻挡元军铁蹄,亲赴军寨,协商军政合一,共同建设虎钮城。军政驻地剥离本是历史惯例,如今要合二为一,作为世代因袭军功爵位的覃氏父子难免担心鹊巢鸠占,但最终,覃氏父子着眼大局,毅然同心协力构筑虎钮大城。作者抓住这一人性特点,对人性、大义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节点二,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至咸淳七年(公元1272年),其间13年。

开庆元年八月,蒙哥汗兵败合川,“重伤不治,溘然长逝”,群龙无首的元军被迫收缩北撤,为南宋小王朝留下了十几年苟延残喘的机会。

然而,苟且与腐朽牵制了没落王朝的斗志,统治者并没有抓住机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地方官纵有一腔报国热血,也只能修桥补路、引瓜进豆,让百姓肚皮略有盈余。

作者在这一部分简笔轻描,仅用一章(第七章)交代了谢昌元浙江履新职、张朝宝继任续基建、秦伯玉重农种西瓜…… 本来,在此期间,柳州城也有过一段繁荣昌盛:引进陶艺、设置戏楼、繁荣市廛等等。不过作者大概出于某种考虑,没有选用,而是选择对部分人物进行点睛式描写。突出和平岁月对于黎民百姓的珍贵与难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点三,是咸淳八年(公元1273年)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

咸淳八年秋天,“元蒙大军西线主帅蔡邦光占领忠州、万州与夔州等地后,很快突破嘉陵江与川江防线挥师南进,通过击溃和招降纳叛两手策略,令驻守诸城的宋军望风披靡,将川江上游与乌江流域大片山地占为己有。他同时命令刚收编的杨大渊部迅速翻越石乳关与连天关,配合他从北边两路夹攻施州,为使元军驰骋湖湘、直逼云贵的大西南地区拓开捷径。”

景炎元年(1276年)初冬 ,“杨兆隆的先头部队千余众从三角坝登上石乳关,然后踏冰履雪突破三里荒与炭窑河,在小溪湖地带遭遇到施州统制薛忠部的顽强抵抗”。自此,元宋两军浴血奋战直至是年岁底(腊月二十七),虎钮城破,宋军主力惨遭全歼,一度倚险构筑的州衙军寨,因叛徒出卖而化为坵墟。

虽然作者心有不甘地安排覃氏巾帼率众姊妹在次年元宵节后,于东门关设伏,截杀了元军统帅蔡邦光,小雪亡国灭家之恨,但一波洪流扫荡过后的悲哀毕竟无法抚平。

文章提取关键时间,展示典型背景,交代了故事必然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的群像 · 悲壮的挽歌

其实,从唯物历史观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王朝兴衰、新旧更替,这是历史行进的必然规律,本没有什么正面、反面人物之谓。因为,他们谁也没有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总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过,文学创作必须有“典型性”和“倾向性”。如何体现文学的典型性和倾向性呢?恩格斯对敏娜·考茨基的信中说得清清楚楚:“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把它指点出来。”

演绎历史,无外乎赞美英雄、鞭笞败类,努力还原淹没在荒草残垣中的悲壮,抒发作者的一腔义愤,告诫后来者应该坚守浩然正气,人即使不能流芳千古,也绝不可遗臭万年……者类!至于树立借鉴、提供欣赏、警示后人、宣誓人生……那些似乎都是文学的副产品。

毫无疑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旗帜鲜明的“拥刘反曹”。占有陈寿翔实的《三国志》和广泛民间传说作支撑、后盾,所以罗老夫子写出的《三国演义》巨著煌煌,彪炳千秋。邓斌先生写《虎钮城》则只能在方志、别史中寻找只言片语,在实地翻捣断壁残碑,抠只言片语衔接拼凑,其难度不言而喻,其辛苦也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钮城》里的主角儿,显然是覃氏父子、叔侄。作者在第三章第一节“校场拜郡守”时,耳毛、散毛、友仁(侄子)、慧心、化毛、堰毛(养子)集体亮相。当然,向艮、冯升是为朝廷捐躯的义士,也是作者笔下不可或缺的忠臣义士。

《虎钮城》里的反面角色自然是叛贼杨大渊父子、叛徒覃堰毛。

至于施州知府谢昌元、张朝宝、秦伯玉,蒙军主帅蒙哥汗、蔡邦光自然是两个王朝统治者的“形象大使”。

那么作者在处理虎钮城的正面典型时是什么态度呢?

显然,作者将覃氏父子、叔侄定格为虎钮城世袭军职的继承者,赵宋王朝的效忠者。所以,从老都爷覃普诸,到覃氏小女覃慧心,他们都没有十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没有明确的驭民方针,他们有的只是巴人遗留的忠义、血性之类。所以文中较大篇幅都在演绎廪君、巴蔓子的家训、遗风,即精神传承。

惟其如此,在真正面临生死决战时,作为“施州五路都督军民行军总管”的覃耳毛,居然没有坐镇虎钮城中军运筹帷幄,而是“与州府联防队长冯升所率三千余人”经两天两夜去“鱼木寨、支罗寨”前线防守。防守就防守吧,却又对敌人估计不足,被蒙军“利用冰雪为掩体攀爬悬崖,悄悄潜入崖顶的密林间,趁夜色降临对宋军来一个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得弃甲丢盔,一败涂地……

作为“行军总管府都统”的向艮“率千余名忠勇之士随薛忠驻守北线的杉木坝”,至景炎元年,在小溪湖一战,生擒杨兆隆,可谓形势大好,却又将重要战俘交由内奸“堰毛”押回虎钮城,埋下万劫不复的祸根。

面临杨大渊率大军掩杀至石乳关时,向艮与薛忠又各执己见,分兵落荒,致使州官薛忠被俘“射成了刺猬状”。

再说,留守虎钮城中军的覃友仁,巡察关隘发现覃堰毛消极、懈怠,居然并无惩戒、警觉,重要俘囚押回,并无审讯过问,毫无独当一面指挥官的素质,俨然一副家族“管家”的才能。面临如此惨烈的王朝更替之战,焉能不被淘汰!

至于“义士跳崖”、“巾帼雪恨”,那在滚滚的变革洪流中,只能化成淡淡的一缕血色与悲哀……

所以字里行间,皆流露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掩隐的主题 · 传统的取向

读完《虎钮城》,掩卷沉思,推敲作品主题,作者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

元蒙铁蹄南下扫荡偏安小王朝,施州绝不是主要战场,事关王朝生死存亡的决战,也绝不是施州之战。那么,作者复原虎钮城兴亡的悲壮、惨烈是为什么呢?显然,作品是在告诉人们,王朝的兴衰存亡,关键在国是、中枢,责任在中央王朝。如果王朝中枢、栋梁摧折,大厦倾覆,地方纵有雄关漫道、忠臣死士,也只能徒添悲壮而已!

不是么,当薛忠、冯升与覃耳毛、散毛、化毛联手与蒙军血战前,偏安王朝可曾有过任何战区部署、统一调度么?没有!血战中,周边府县有过任何沟通、协防或接应么?没有!战争结束,王朝覆灭,在宋史末编中,对浴血奋战捐躯的战士有过公正的记载和评价吗?没有!密林崇山中的战斗是惨烈的,壮烈捐躯的战士是孤独的,残留的山河是寂寞的,失去倚怙的人心是苦涩的。

所以,当“若干年后一个细雨如丝的清明节”,“有人发现原白虎庙所在地的丛林里,新建起一座高不过丈许的小而又小的尼姑庵。庵前立起一座小小的牌楼,牌楼两边的柱子上的楹联:

白云瑞雪照州地

玉竹苍松绕旧城

随着吱呀一声门响,庙门里走出一位双手合十的青衣尼姑,向众人虔诚施礼,嘴里喃喃有声:‘各位施主,贫尼这厢有礼了,阿弥陀佛’!

覃慧心身后的田芙蓉忽然失声高叫起来:‘秀蓉妹子,是你吗,你怎么……’

小尼姑低垂眼睑,说‘施主,贫尼发号延恒,’”

前人用鲜血在荒城里铭刻了一段历史,字迹辛酸、词意惨悴,然而,时代的大潮汹涌澎湃,把断壁残垣冲刷得苍白、模糊,让人连不成句、缀不成章,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过,作者明白国人凭传统观念、道德理念,完全可以体会出个中曲直,于是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娴熟的技巧 · 良苦的用心

一个成名的作家,总有自己的行文风格。读邓斌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文字间总有一股蓬勃四射的激情,叙事铺张、联想翩跹、思绪驰骋。如果你只是用传统的记叙性的阅读追踪,你会觉得吃力、费解和迷蒙,或许说你会觉得散文化印象更浓、抒情、联想更多一些。

正如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姚婧教授在《浅论邓斌小说的东方意识流叙事风格》一文所分析的那样:“邓斌小说的东方意识流叙事,通过理性控制下的蒙太奇式的情节片断的剪辑组合,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正常时序,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交叉,互相渗透,人物的视角、回忆、向往互相交织、叠合,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种叙事的使用,显示了邓斌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与非同寻常的智性色彩,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形象鲜活的性格状态及其人格精神。”

为了区别邓斌先生独立的文学风格,姚婧教授又将西方意识流小说叙事风格进一步剖析解说: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叙事展开,往往做如下的讲述处理:第一,时序的颠倒和融合。第二,跳跃穿插的自由联想情节。第三,心理分析式的内心意识独白。第四,大量运用各种象征手法。第五,语言与文体的标新立异的实验。东方意识流小说在叙事展开方面,在时序的颠倒和融合、跳跃穿插的自由联想情节、心理分析式的内心意识独白三个方面,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近很多,根本差异在于虽然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也在运用这些手法,但往往只是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一种蒙太奇的效应,往往表现为一种理性控制下的蒙太奇式的情节片段组合”。

“邓斌小说的东方意识流叙事带有明显的理性控制色彩。”

“在邓斌的东方意识流叙事中,人物联想思绪化,触动人物联想场景的具体化,语境的理想化。”

谁都知道,还原一段复杂的历史,离不开十分丰富的史料与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然而,面对极度匮乏史料的残酷现实与支零破碎的断壁残垣,作者又不忍让沧桑化为乌有,其压力与艰难是可以想象的。尤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想让人们抽出时间去了解家乡故土的历史、思考人生借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繁冗的铺叙、演绎,动则大几十万字旁征博引,往往让人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虎钮城》的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个矛盾的呢?

自从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詹姆斯提出了文学的“意识流”现象后。西方文学赏析变得十分清晰、明朗,作者创作也变得纵横驰骋、无拘无束。什么是“意识流”呢?简言之“意识流”即“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其实在传统的写作手法中往往被称作回溯法、追叙或补叙等说法。作者熟练运用这一手法,往往能节省了大量必要的前期铺垫、交代,起到“惜墨如金”、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虎钮城》在第四章第5节 ,“目睹女儿的飒爽英姿,覃普诸突然回想起两年前的一桩往事”——

“宝佑四年孟秋时节,四川宣抚使杨大渊领着一干人马来施州巡游……”的往事,介绍这位宣抚使的公子杨兆隆与女儿比武铩羽的纠葛,为后文杨大渊父子背叛朝廷、为虎作伥,寄书劝降、屠戮同胞的野蛮行径张本、铺垫。

又如覃普诸在听取覃散毛与覃堰毛汇报侦查情报时的争论时,面对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善攻读诗文,却膂力过人”的覃堰毛,立刻想起当年在“平定马氏峒主叛乱,于敌军败退的阵地上,拾得一个被贼寇用麻袋捆绑在马背上的男婴”,让人自然而然联想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为了交代“祖父覃伯坚与叔祖覃伯圭到虎钮山初建军事寨堡的往事”,用“覃耳毛早已耳熟能详”开笔,将“覃伯坚因军功受封为施州五路都督军民行军总管兼镇抚元帅”的辉煌历史娓娓道来,既简略又自然,节省了大量的篇幅,既为读者消除认知障碍,又冰释了读者对套路铺叙的厌烦与反感。让读者有“一定看完”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作者虽然在《虎钮城》中广泛运用意识流叙事手法,却牢牢把握住“理性控制色彩”,完美地演绎、描摹与记叙,将一段湮没在黄尘古道的鼓角钲鸣复原得惟妙惟肖,动魄惊心。同时,在对人物的塑造与打磨时,既不拔高正面形象,也不使用超现实的挑剔,贬损作品中的负面形象,作品遵循的这一基本原则,读者洞若观火、心知肚明,本文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湛湛清江,滔滔夷水,一块从夏末商初就有灿烂文明的土地,怎么能够没有文化传承,历史故事呢?邓斌先生用他的文墨丹心,披荆斩棘,先用《远去的诗魂》《巴人河》《盐水情殇》《千古施州觅逝波》等,拓开了遥远的荒陌古道,而今又用《荒城》填补了土司文化之前宋元之间人文史事,使夷水文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活,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活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精神!

2022年6月22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