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澄清一些事实。这并非中国首例BA.5,中国首例是今年4月14日中国香港通报的,感染者是一名从南非经由埃塞俄比亚和泰国入境香港的男性旅客。这也非中国大陆首例BA.5,根据China CDC Weekly的报道,中国大陆首例境外输入是4月27日一名从荷兰经由韩国入境上海的男性旅客。

因此准确的说,这是首次发现BA.5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现社区传播。

2. BA.5在美国的占比快速上升,在本周很可能会超越曾经击败过BA.2的BA.2.12.1,成为美国头号变异体。如同之前的预测,BA.5在中国的社区传播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它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体,可能在今年秋季就会有新的变异体取代BA.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BA.5的特点是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携带L452R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在真实世界中有更强的传染性。如果只是单纯感染过BA.1或BA.2(未接种疫苗),血清对BA.4/ BA.5没有中和活性,这也是BA.5可造成重复感染的重要原因。BA.5的R0计算较为困难,因为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有些报道估计BA.5的R0达到了18(相当于麻疹),但我个人对这个数字持谨慎意见。

4. 在致病性方面,法国卫生部发布的报告显示与BA.1相比,BA.4/ BA.5的住院率没有明显升高,但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更长。不过在法国卫生部的报告中也专门提到一点,这一波BA.4/ BA.5感染者的中位年龄更大,有风险因素的比例更高。不仅是病毒本身的内生毒性,感染者年龄、既往感染史、疫苗接种情况等都会影响到实际临床症状。

5. 疫苗方面,基于目前各项研究,三针原始灭活基本无法有效预防BA.5感染(mRNA保护力也显著下降),预防重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免疫缺陷人群当中)的保护力很可能也会越来越低,而一些研究表明四针原始灭活疫苗的抗体峰值可能低于三针。因此今年秋季的加强针至关重要(无论是Omicron专属疫苗还是多价疫苗)。但也意味着在加强针大规模接种之前,人群中对BA.5的免疫屏障十分薄弱。

按照新冠病毒的进化特点以及传染病学的基本常识,BA.5不会是最后一个,也不会有最后一个,但BA.5是当下我们需要防控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