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瞧娘,六月送羊,又称作“瞧五月”和“送羊”,这是在我国北方流传了上千年的一个走亲戚的习俗。意思是每年农历五月份出嫁的闺女要先回娘家看看娘亲父母,到了农历六月份,娘家父母或舅舅妗子要去已出嫁并生有儿子的女儿家串亲戚,给外甥“送羊”。现在正值农历6月份送羊节期间,你们那里有这个习俗么?

农历六月为什么要送羊,送羊有什么讲究,送羊有什么传说,这个走亲戚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本文将为你一一揭开谜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闺女先瞧娘,娘家再送羊

“送羊”其实送的是一种形状像羊的面食。送羊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华北一带,尤其是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山西省东部黄河流域地区。

女儿回家瞧娘的时间为农历五月份,正好在农忙麦收过后。女儿回娘家时,需要带馒头等礼物,礼物要为双数,不能是单数,寓意好事成双。娘家不能把礼物全部留下,一般都要回礼。回礼一般也是双数,至少要回两个,这叫“下羊仔”。正如一首民谣写的,“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

2.三个传说,让送羊更具神秘感

第一个传说来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传说三圣母违反天规与凡人成婚,被兄长二郎神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之子沉香学得一身好本领,利用神斧劈山救出母亲,又欲找舅舅报仇。二郎神杨戬为了缓和兄妹关系,答应每年给外甥送来一对活羊,羊和二郎神杨戬的“杨”谐音,以示谢罪。后来,这两只活羊变成了民间的一对“面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传说来源于“羔羊跪乳”的故事。据说一位农妇的孩子个性顽劣,不懂孝道。其舅舅带他去放羊,孩子看到小羊羔吃奶时总是跪在地上,就问舅舅。舅舅告诉他,那是小羊羔在感激妈妈的哺育之恩。男孩听到后痛改前非,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子。后来人们通过“送羊”活动,来教育后代要孝敬父母。

第三个传说来源于“民族和睦”的故事。据说在南北朝时期,在现鹤壁、安阳、邯郸等地市有许多游牧民族,建立过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这些游牧民族为缓解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常常以“羊”为礼赠送汉人,表达友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送羊的风俗。

3.送羊有讲究,蒸羊是技术

每到农历六月份,娘家便开始张罗着给闺女送羊了。送羊宜早不宜迟,送得晚了,送的羊就变成瘸羊了。

蒸羊可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先捏面塑形。小时候最喜欢趴在案板边看奶奶蒸羊。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根擀面杖,不一会面羊就捏好了。用两粒黑豆轻轻按到羊头两侧的眼睛位置,一个活灵活现的面羊就做成了。张着羊嘴,竖着羊角,瞪着羊眼,叉开着四个小脚趾,用梳子压出来的一道道斜斜的暗花纹让面羊显得更加生动可爱。上笼、烧水、蒸制,面羊就蒸好了。

送羊讲究连年送,不间断。主要是由姥爷姥姥去送,老人不能去的,就由舅舅妗妗去送,这也叫“妗不老,羊不倒”。面羊是送给外孙或外甥的。每个外甥送一对羊,一直送到外甥结婚成家。有的地方还用红绳拴住面羊,防止“羊”跑了。吃完面羊再将红绳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安。

送羊一般送的都是“面羊”,当然也有送活羊的例子。我小的时候,就曾收到舅舅妗妗送过来的两只活蹦乱跳的大山羊。结果整个暑假我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羊娃,直到现在还怀念在河边或窑洞上的草地里放羊的那些日子。

不过,现在送“羊”走亲戚,一般都是去超市购买包装好的食品,很少有人再专门去做面羊等面食了。

4.送羊是一种孝道传承

“送羊”,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孝道传承。寓教于乐,寓教于吃,让下一代通过走亲戚送羊这样一个风俗活动更加懂得孝敬父母,同时也通过约定俗成的串门走亲戚习俗加强了亲戚关系。

现代很多年轻人可能只知道“送羊”这个走亲戚的形式,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内涵。甚至还有些人已经淡忘了送羊这个民俗活动。羔羊跪乳,孝敬父母,加强联系,通过身体力行走亲戚的活动,将孝道传承下来,也会使孝道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延续,教育意义深刻。

另外,出嫁的女儿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变少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这一来一往的走动串门,也加深了女儿一家和娘家人之间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月瞧娘,六月送羊”,你们那里有送羊的习俗么?有什么观点,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