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将于7月22日起,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对公众开放,敬请期待。
隈研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从在《反造型》中提出对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建筑追求怪异、突兀造型的批判到《负建筑》中提出让建筑融入环境、让建筑消失等理念,为探索建筑语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主张和实践。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对于受困于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获得心灵的慰藉,建筑应该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样的思考,隈研吾提出了建筑设计新的理念——“五感的建筑”。即:建筑应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人类五种感官出发,全面调动人的感官参与,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关联,从而满足人对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和时间的获得感。
此次展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以“五感的建筑”为主题,全新的思考、全新的设计,隈研吾亲自全程把控所有展览细节。对于这样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的内容,最终将七个“首次”呈现给观众,接下来我们一一介绍。
首次在展览中全程融入不同的音乐以注解建筑的精神内涵。按照建筑的功能性用音乐这一抽象语言进行演绎和注解,分别从“日常、活跃、开放、满足、探索”等建筑所包含的功能指向进行创作,在不同模型区以声音为背景,帮助观众运用听觉感受并“走进”这些建筑。展览中总共包含七段独立的实验性音乐,由隈研吾提供构思和指导,并由东京艺术大学波立裕矢及团队创作完成。
展览中首次出现由隈研吾建筑作品衍生的数字多媒体作品,由角川武藏野博物馆作为开篇,以空间投影的方式呈现隈研吾在设计中对弱化造型、材料应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巧思,也将隈研吾关于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视觉语言展现给观众。
首次在一个展览中同时展出隈研吾的两件大型装置作品。此次展览的入口装置《竹涧》与冥想庭院装置《竹曲》两件全新设计的装置作品,都以“竹”为基础材料,《竹涧》的孔型结构塑造出一条隧道,与环境融合,让观众一进入展览现场就沉浸其中;《竹曲》的螺旋结构塑造出一间散发着东方之美的茶室,观众可以进入其中感受隈研吾建筑中对于点、线、面的处理,体味建筑向着自然延伸。
冥想庭院装置《竹曲》
冥想庭院装置《竹曲》
隈研吾先生手稿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KAA)
入口装置《竹涧》
首次在展览中展出隈研吾的书法作品,除了在书写的内容中表达隈研吾的建筑理念,也从书法本身展现隈研吾美学的独特气质。在为本次展览做的视频采访中,隈研吾说书法也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工作中的隈研吾
首次在展览中使用与建筑对应的香氛,构成观众嗅觉体验的重要部分,用气味触发观众的嗅觉,在不同单元以不同的香味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对建筑语境的理解之中。除了木香,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还能体验到一系列大自然的余香。在材料展示部分,香味作为对建筑本身所处环境的发掘,将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勾勒出观众记忆中对于建筑和味道的链接。
首次在展览中展出近二十年间隈研吾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这些视频是隈研吾的好朋友冈先生二十年来记录的珍贵影像镜头,用一种独立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隈研吾从日本到中国、欧洲,深入项目现场考察、调研、交谈的情景,这是近二十年来隈研吾工作生活场景的首次集中曝光。
前门项目工作现场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KAA)
前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Photography by Creatar Images
首次提出“五感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是隈研吾对后疫情时代人类精神需求的呼应,同时也为未来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向,即建筑需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隈研吾说,未来世界的设计将由亚洲来引领,他已经准备好参与其中。
此次展览从建筑模型、音乐、大型装置、多媒体、文献、书法等诸多方面对隈研吾的建筑设计语言和理念进行呈现,力求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让观众感受到隈研吾建筑的魅力,同时引发对于建筑和自身所处环境的思考。
©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来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