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脊髓压迫症此为椎管内良性肿瘤如神经鞘瘤、脊膜瘤、脂肪瘤、良性畸胎瘤、囊肿等以及脊柱结核和某些先天性脊柱畸形引起。由于病变发展速度缓慢、脊髓非骤然受压,在病变缓慢发展的同时,脊髓逐渐地、程度不同地获得适应和代偿能力,或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并可借椎管内脂肪组织消失,椎管扩大,椎板、椎弓根和椎体的变薄,骨质受侵蚀等变化,使脊髓受压得到减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性受压者的病理变化与急性受压者截然不同。压迫病因可存在相当时间,脊髓腔已完全阻塞,而脊髓仍可无明显水肿肿胀。相反,脊髓变得细小,甚者,其大小仅及原有的一半或更小。脊髓被推向一边呈弓形弯曲,受压部位呈现一凹形压迹,其大小深浅随占位病变大小形状而异。其表面可见轻度充血,与蛛网膜有不同程度粘连。神经根被牵拉或压迫,此系根痛和节段性感觉或运动障碍的病理基础。

上述病理变化决定了慢性脊髓受压的下列临床特征。

(1)代偿性:脊髓受压过程缓慢而逐步获得适应与代偿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数月至1年以上)可不出现临床症状。随着压迫的加剧其症状的出现亦常井然有序。髓外的压迫常首先出现神经根刺激或损害症状。亦可因压迫紧邻的传导束而出现相应的损害症状。随后则为脊髓受压侧的半切症状,最后导致脊髓功能完全障碍。全过程往往长达1~2年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波动性:慢性脊髓受压病程长,其临床症状总的趋势是不断加重的。但亦见某些病例在某一症状或一组症状出现之后稳定相当时期而不再加重,甚至可有缓解或减轻现象。重而复轻、轻而复重,可有反复。这种症状的波动,常见于肿瘤的囊性变,血管性肿瘤和椎间盘突出症、部分神经鞘瘤患者亦有波动性的临床表现。有的是由于接受了药物和物理治疗症状得到缓解的。症状的波动若画曲线表示,波峰总是一次比一次高,或者还伴有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最终必将出现脊髓功能的完全性损害。

(3)节段性:脊髓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具有节段性特点。不同节段的脊髓受压出现不同部位的运动、感觉和反射障碍。髓外压迫病变早期出现的根痛、“肉跳”,是这种节段装置遭受刺激的表现和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多发性: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以单发者多见。但亦偶见多发性肿瘤同时或相继压迫脊髓的不同平面,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和转移性肿瘤。此外,蛛网膜囊肿、炎性肉芽肿亦有多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