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抱着“不能只是消遣,总该学到点什么吧”的心态去挑书,看书的时候也总是在想“这本书可不能白看啊!”

于是乎,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自在阅读的畅快感了,总是对面前这本小书有所企图。

直到我读到这两本书。

都筑响一的《圈外编辑》和蒯(kuai)乐昊的《时间的仆人》。

摆脱焦虑必看

《圈外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评分:8.1

都筑响一是一名编辑,但却从未正式入职任何一家出版社,一直以编外人士の身份自由接案。最开始还会有2-3人的团队协作,辅助摄像和版面设计,但是后来他慢慢地开始一个人独揽杂志出版的全部工作,因为他觉得与其费力和别人去讲自己的设计理念,不如自己上手去干。

笔者无论做什么选题都不是从收益出发,而是从兴趣出发(因此至今也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哈哈)。还不是观众的兴趣,而是自己的兴趣。

BRUTUS曾有一位总编对他说:“不要看读者脸色,全心全意做自己真心觉得有趣的主题。不要设定读者群,绝对不要做市场调查”这份教诲是他编辑人生的起点,在长达40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真实。

独自前行的主流反叛者

在我看来,都筑响一的选题视角一直都偏离主流。

大众杂志中营造出来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在他看来只是少数精英人群的例外型生活。很多年轻人因为过不上这样的生活而深感自卑。

而他认为媒体完全没有必要制造这样的焦虑,居住在只有几平米的出租屋里才是年轻人的常态,虽然拥挤,却不乏创意,随处可见个性化的痕迹。他时常去这样的家里做客,喝酒,拥挤的空间反而比在宽敞的酒吧更舒适。

于是他策划了《东京风格》,拍摄了100个年轻人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的选题依旧是如此,都是不曾被主流媒体关照的角落。他自己感慨到处去采访也很累,他也想看现成的报道,但就是没人做啊,自己又实在是感兴趣,所以只能自己去跑。

比如死刑犯在临死前创作的俳句,只能在凌晨四点演出的饶舌歌手写的歌词在他眼里都是诗,是艺术。

“一切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喜好问题”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消除焦虑,正是因为他向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一切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喜好问题。

我也曾追赶过主流媒体渲染过的那种精致生活,“对自己好一点”也曾视为箴言。但那样的生活除了让自己筋疲力尽外别无一点实用性可言。

无论是住大房子,还是住小公寓。无论是穿名牌,还是穿地摊货。都只是喜好问题。何必自卑。

- 2 -

3天看完系列

《时间的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评分:7.8

要知道,能找到一本从头到尾,每篇都很喜欢的中短篇小说集是多么不易。而《时间的仆人》就是难得的一本。

我发现,我喜欢的作家很多都曾是记者、主编的身份,他们的故事描写很直接,语言使用冷静而克制。

虽然也会天马行空,但还是处在能够可视化的想象范围。之前读童伟格的《王考》,总是被他描绘的台湾乡土美景迷晕,但却怎么也在脑袋里建构不出与之匹配的场景,如同做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时的痛苦。

这本书还有个神奇的阅读感受:作者仿佛是我十年未见的,最好的闺蜜,迫不及待地给我讲她这十年的见闻,且是从未和别人分享过的故事!

废话不多说,既喜欢虚构文学,又喜欢纪实文学的朋友一定要去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