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送牛肉

1986年,郑洞国的孙子和新婚妻子在上海度蜜月,旅行结束后他们返回北京的车站里,身后突然响起一声苍老又熟悉的呼唤声。

一位身形些许佝偻的老妪,手里提着一份沉重的“礼物”,老妇人头发花白,面容上刻着些沧桑,眉眼五官依稀能够看出年轻时的美艳动人。

“你们爷爷以前最爱吃我烧的牛肉了。”

陈碧莲脚步匆忙,生怕赶晚了错过他们回程的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和陈碧莲

那一锅牛肉递过去的时候,手里还有一些温热,她面容有些局促地笑着,像是一个做错事情的孩子。

郑建邦心领神会,他知道,奶奶是想借着这锅牛肉向爷爷道歉,顺便表达一下情意。他作为孙子,岂有不帮之理!

回到北京后,郑建邦迫不及待地和爷爷讲起了陈碧莲在上海的生活。郑洞国不由得往前倾了倾身子,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

他看得出来,爷爷对奶奶还有着很多的关心和眷恋。于是他趁热打铁试探说出奶奶想要复合的想法。

孙子原本还想成就一段黄昏之恋,可郑洞国听后却敛眉低头,突然沉默了下来。

郑建邦还想再说些什么,替奶奶求求情,希望爷爷可以原谅当年的那些错误。

可郑洞国脸垮了下来,直接面露不悦,似乎话里还藏着一些忿怨:“她要是来了,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她花10天的,这件事情就这样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碧莲和母亲

后来听闻这话的陈碧莲,嘴角流露出苦涩的笑容,果然,他还是放不下当年的芥蒂。

当初她赌气寄过去的一封离婚协议书,伤透了他的心,如今妄想求得谅解,又哪里会事事如愿。

遥忆初相识

看着窗外的幕色沉沉,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觉,静谧的环境让她忍不住地怀念起两人曾经甜蜜的相识,慢慢的,目光涣散起来,流露出些许的柔和。

陈碧莲第一次见到郑洞国,是在医院的病房里。

那一年,她正是少女眼神灵动,身姿曼妙的芍药花期。

姐夫生病住院,她受姐姐的嘱咐,提着饭盒去病房送饭。却没想到在这遇上了一个陌生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

他坐在病房里,和姐夫攀谈着什么,见她来了便停下谈论,谦和有礼地向她点头笑了笑。

听说他是姐夫的同乡好友,刚从古北口战场归来,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男儿。但他长相并不粗犷,单看面相反倒更像一个书生,穿上军装却又显得神采奕奕,英俊挺拔。

少女怀春,总是喜欢那些皮囊好看的男子,可眼前的男子,却多了一份军人勇毅沉稳的气质。

这样的郑洞国,让年少的陈碧莲无比坚信,他一定不是那种靠几分皮相,便欺骗女孩子心的渣男。

而在当时郑洞国的眼里,陈碧莲就像是一只俏皮的蝴蝶,降临在这沉闷的病房里。怎么会有这样面容姣好的女子,一袭印花旗袍,看起来窈窕清瘦,又丰腴有致,当真是漂亮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梳着时尚的卷发,一弯柳眉下,一双含着星光点点的眼睛,抬头看人时,就像是一泓清澈的春水。

陈碧莲的出现,让他那尘封多年的心突然悸动,扯开了一个细小的缝。就像是一阵和煦的暖风吹过,留下些酥酥痒痒的感觉。

这位躺在病床上的“姐夫”,看着两人各怀心思的样子,偷偷抿嘴笑了,不由生出了撮合之意。

郑洞国的年纪虽然比小姨子大了10岁,但是他完全可以为好友担保,在人品德行上面,郑洞国绝对是一个可托付终身的好儿郎。

他生在农村,家境却很富饶。原本习文做个书生在乱世之中苟全自身,可在面临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青年热血弃笔从戎,参加了黄埔军校,立志要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那是他的理想呀,以血肉之躯铸就一道道防线,拦住敌人侵略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排中间郑洞国

同样作为男儿身的他,十分钦佩着身边的这位好友。

出院之后姐夫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陈碧莲的父母,陈碧莲的父亲叫陈鸿藻,是民国赫赫有名的大律师,对于保家卫国的军官向来敬重。

小女儿的婚事一直是他最头疼的事情,陈碧莲看着温婉淑女,做事情却很执拗,一门心思认定的事情,没人能够拦得住。

给她找一个成熟睿智的军人做丈夫,确实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亡妻死后,三年不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有一件事情让陈家人心存芥蒂:那就是郑洞国有过一位原配妻子。

姐夫赶紧解释,这位原配妻子已经亡故多年。说来也是一段令人悲伤的故事呀。

郑洞国的原配妻子叫覃腊娥,农村的父母给自家儿子娶妻,往往会选一些岁数大的女子,这样在家庭上面好照顾一些。

覃腊娥比郑洞国大了8岁,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郑洞国虽然受过西方的教育,但对于新婚妻子却非常的尊重,他们婚后十分恩爱,生了三个孩子。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覃腊娥患上了重病,在郑洞国军中意气风发的时候,她却撒手人寰。

当那一封家书递到军中时,在前线冲锋陷阵的郑洞国,双手攥着信纸,身体止不住的颤抖。

堂堂八尺男儿,泪水强忍着在眼眶里打转,最后在人群中哭得伤心欲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抱孩子

那一刻,对于郑洞国来说天旋地暗,他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若不是左右两边有人扶着,可能已经倒地了。

男儿郎再坚强,也有脆弱到不堪一击的时候,婚姻爱情一直都是他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他对覃腊娥或许不是男女之间炽烈的爱情,却是数多年相濡以沫的亲情。自前妻死后,他功勋卓卓,身边不乏媒人介绍名门闺秀,富家小姐。

可他的心就像是彻底冰封了一样,三年都未娶。

听了郑洞国的故事,陈碧莲的心里的芥蒂都消散了,身边的姐妹打趣她,这样情深意重,为亡妻守身三年的好儿郎。可是打着灯笼都不好找。

不由的,女儿家的内心泛起了一层柔波。

很快,这门婚事畅通无阻的进行下去。

男欢女爱,婚嫁之事。原本就是这天底下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是家境优渥不缺求娶的名媛千金。一个是前途无量,睿智成熟的军官,当真是天作之合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碧莲

她为了他,奔赴枪林弹雨的战场

他们婚后的生活确实羡煞旁人,陈碧莲从小被宠爱长大,性格上多少有些任性。郑洞国作为大丈夫,倒也不生气计较,只是笑盈盈的站在一旁看着她嗔怒笑骂。

出嫁前父母对自己百般疼爱,嫁为人妇后,丈夫也对自己诸多包容。谁见了不羡慕陈碧莲好命。

但夫妻之间的爱情是双向奔赴,陈碧莲虽然喜欢使小性子,但对郑洞国的爱其实真的,每当丈夫回家,她都会格外欣喜地跑到厨房里,为心爱之人做喜欢的饭菜。

郑洞国特别喜欢吃那一道炖牛肉,热气腾腾的饭菜,从端上桌的那一刻,他便迫不及待伸出筷子来品尝。

看着丈夫馋嘴的样子,陈碧莲觉得好笑又心疼,以前她还没有嫁过来的时候,他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该多不容易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

好在如今有她了,作为这个家庭里的女主人,希望每次他累的时候,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可以依靠。

可惜军人的家庭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的美好,因为郑洞国大多时间都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作战。

那一封封的家书,从各个地方,不同的战场前线送到家里。陈碧莲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她在生死后方,提心吊胆,倚门焦急等待那一封报平安的书信。

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女子竟然敢做出如此惊险的举动来。

她竟然跑到了前线,誓死追随丈夫的步履。当郑正国看到妻子熟悉的面容,眼神里满是诧异和惊虑。她决定好了,这一次无论是打也好骂也好,她都不会再后退半步。

陈碧莲为了不拖丈夫的后腿,在军营里积极工作,一心想着能够做些什么帮助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拍照,用文字记录军中将士的生活,并将它寄给报社,让人们更加了解战争和那些在前线赴死杀敌的军人。

战争无情,每当有伤员的时候,陈碧莲便和那些医护人员一样照顾伤员,为他们止血绑绷带,丝毫没有将领夫人的架子。

有时候她比郑洞国还要忙碌,短短一段时间,人都清瘦了一圈。

虽然面色有些憔悴,但眼睛里却闪着耀眼的星辉。

那个时候全军上下都敬佩这个女子,亲切的称呼她为怒江之花。

1945年的那一天,抗日战争终于结束。陈碧莲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终于等回了丈夫归家。

原本以为该过上一家团聚的甜蜜日子。可一件事情却横在陈碧莲的心头,辗转反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和同事合照

结婚这么多年,她一直都没有孩子。去医院检查却发现她的身体不适合受孕。恐怕是这辈子都不能有自己的小孩了。

陈碧莲心里难过极了,即便现在民国的思想已经开放。但不能生育的女子背后少不了有人戳脊梁骨,她更担心丈夫知道后的结果和反应。

后来郑洞国发现了她的不对劲,询问下才知道原因,听后不自觉有些发笑,他安抚着妻子,即便是不能生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膝下已有孩子,若是陈碧莲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那咱们便收养一个。

陈碧莲这才转忧为笑,从家中姊妹那里抱养了一个女孩子。

那段时光应该是陈碧莲这一辈子最幸福美满的一段人生了。

可惜风云变幻,他们的这个小家面临着岌岌可危拆散的风险。

如果人这一辈子能够早知道晚年的结局,便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陈碧莲若是收敛自己的小性子,又何至于到后来婚姻的劳燕分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三口

那一封离婚协议书

或许晚年的郑洞国想破脑袋也终究不能明白,当初那个肯为他冒着枪林弹雨奔赴战场的妻子,竟然因为嫌弃北方天气寒冷,而给他寄来一纸离婚协议书。

说到底她是舍不得上海那阔太太的生活。

当年他是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一向主张求和的他,却被派去和解放军作战。

他可以接受拿着刀枪,战场杀敌,击退那些侵略中国的敌人。却无法向内对准自己人。

在部将的劝说下,他决定弃暗投明,他没有被当做战俘关押,而是受到解放军战士的尊重和礼遇。

他向解放军们提出自己的一个希冀,他想接来自己的妻女团聚。我党方面接受他的请求,并帮他联系到了陈碧莲。

而当时的陈碧莲,一直以为自己的丈夫已经战死沙场。

因为在郑洞国弃暗投明后,国民政府发出了一条广播通报: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

陈碧莲悲痛不已,抱着女儿坐在地上丝毫不顾及形象的痛哭流涕。

还没有从丈夫阵亡的打击里走出来,突然又有人告诉他丈夫并没有死。

一悲一喜两重天,直到赶赴北方的哈尔滨见到郑洞国的那一刻,她才相信了眼前的事实。

她抱着丈夫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忘记来之前要质问丈夫倒戈事情。

罢了,只要人活着,什么都不重要了。

其实陈碧莲有一些英雄情结,当初郑洞国铁血男儿的气质让她芳心暗许。长久以往,她心里的郑洞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

明明被通报战死的将领,却出现在哈尔滨,其中的事情,已经不言而喻。

或许从那个时,陈碧莲的心里便开始动摇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她逐渐不能接受这一切。

她过惯了上海阔太太的精致生活,面对解放军战士艰苦自立的作风,她的感受和见解俨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晚年照

不再是雕龙画栋的小洋楼,而是哈尔滨的一个破败的小平房。不再是锦衣玉食的舒适生活,而是每天自食其力的简单汤面。

哈尔滨的天气寒冷,人人都穿着肥硕臃肿的棉袄,陈碧莲讨厌这里的粗砺生活。

她自小锦衣玉食惯了,出嫁后又是阔太太的生活,总觉得自己处处应该高人一等,她开始想念上海滋润奢靡的生活。

可与此同时的郑洞国,思想却俨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老百姓都格外信任解放军,这里的军队纪律严明,生活朴素艰苦。完全不同于国民政府攀比成风的腐败和奢侈。

每天自力更生的生活,让他觉得十分踏实。他也坚信,只有共产党才有能力给中国人民一个全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边郑洞国

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两人的思想观差距日益变大。夫妻隔阂的开始,便是同床异梦。

可惜那个时候郑洞国还不知道,正在自己打算投向新生活的路上,妻子却因为放不下优渥生活决定弃他而去。

说来那应该是他不愿提及的难过事,像是一个不堪的烙印一样,狠狠的刻在了心上。

他有多爱陈碧莲,那伤害就有多深。

当他在北方安顿之后,他想接回上海的陈碧莲。几番催促下,陈碧莲竟然直接给他甩来一封信。

“北方寒冷,水土不服,不愿北上。”

那冷漠而又直接的语气,就像是一个巴掌一样甩在他的脸上。

多么牵强荒谬的借口呀,她怎么就会变成如今这副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

郑洞国心如刀绞,他愤愤不平地拿起笔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且在后面缀上一句:此后自当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既然你陈碧莲要离婚,那便离婚吧,希望你以后不要后悔。

谁又想到一语成真谶,陈碧莲当时离婚有多决绝,晚年就有多后悔。

离开郑洞国以后,她确实找到了一个资金优渥的资本家。可是好景不长,陈碧莲的命运像是一叶浮萍,被海上的风浪打翻。

新的丈夫,资产在一夜之间消失,他们被赶到乡下生活,饥寒交迫中,不知道陈碧莲有没有想到那寒冷的北方。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一个叫郑洞国的人护着她了。

新任丈夫死后,她的生活窘迫拮据,若不是靠弟弟的接济,她恐怕已经饿死在上海的街头。

而相反,离开她之后的郑洞国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身边人的热情帮助下,他和一名叫顾贤娟的女子重组家庭。

他从媒人手里见过顾贤娟的照片,低眸含笑的秀丽容颜,映照在妖艳欲滴的牡丹花前,一时竟分不清人与花,谁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贤娟

后来见面之后,才知顾贤娟当真是人如其名,安静地坐在那里,说起话来温和细语,就像是烈日屋檐下吹来的徐徐清风,迎面神清气爽,又带着些许的芳香,沁人心脾。

天南地北,各自相安

他们婚后还生了一个小女儿,老年得爱女,郑洞国给他起名叫安玉,郑安玉。

1972年,那个说起话来温言细语的郑夫人,也因病不幸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陈碧莲,从上海赶去了北京,她想去见郑洞国,想和他道歉,想跟他和好,想说当年的一切都是自己任性造成的错误,如今时过境迁,她已经知错了。

可是真的到了北京,她心里又害怕了,她终究是没有敲开那一扇门,而是逃到了北京朋友的家里。

北京城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陈碧莲的到来,郑洞国又怎么会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晚年

《诗经》里有一句话说: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我不去里找你?你也不肯来见我吗?她都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他又岂有不见之理?

郑洞国叹了一口气,带着小女儿安玉去见了陈碧莲。

陈碧莲见到郑洞国的那一刻,眼里都是惊喜,她想着两人或许还有复合的机会。

可是看到男人身后的一个小女孩,她炽热的目光很快就暗淡下来。没有什么语言,比这一场见面更直接的了。

陈碧莲知道,她还没有讲出自己的意图,郑洞国就已经无声婉拒了。

她黯然伤怀的离开了北京,回到了上海。那个时候冬风还没有刮起来,她便已经感觉到刺骨的冰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和家人

天南地北,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明明相互挂念,却又不愿相见。

小辈们都知道,那个上海奶奶一个人住在小阁楼里。每次去探望他的时候,手里都会被塞上一锅红烧牛肉。

伴随着小老太太低头忏愧地念叨:“我呀,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与他离了婚。”

“你们的爷爷为人太好了,我这辈子最值得留念的时光,是与你们爷爷20年的婚姻生活……”

是呀,郑洞国一直都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即便他曾经对陈碧莲深深地失望过,怨恨过。

可是当知道她生活落魄,境况拮据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出手帮助了她。

他已经不再是她的丈夫,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笑吟吟看着她使小性子,护着她。

可是到底还是不忍心呀!20多年的枕边人,就再护她最后一次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和妻子

只是复合的这件事情上,还是算了吧,伤过的心,再也无法挽回。走过的路,也不要再回头。

人生到此,各自相安,便是满足了……

1991年,郑洞国病逝于北京。

上海的陈碧莲再一次坐着火车来到了北京这里。

在那一场的葬礼上,她穿着黑衣,捂着眼里的泪水,来送他最后一程。

他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妻子,知道自己不是最贤惠的那个。可是她这一生,只有这一个丈夫待她情深意重。

曾经多少离愁欢恨,都化作今天的一抔黄土。

他年多少遗憾悔恨,都成了坟前的几尺秋草。

风又刮了起来,陈碧莲紧了紧身上的衣服,抬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轻轻地呢喃了一句:

这北方呀,还是这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