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7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上午,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开考。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 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相关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昨天,我们发了(点击蓝字查看原文),今天一起来看看专家和特级教师解析高考语文作文。

语 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语文命题点评

一、立德树人的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以及作文本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这次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不同维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比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对传承革命文化的突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比如阅读题材料中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还有美国记者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文更是如此。结合双奥之城,结合我们的发展谈“跨越,再跨越”,结合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选择·创造·未来”等。

二、命题总体比较平稳,材料比较友好,贴近,易懂,文字量适中

1、严格遵守课标,不同课标,试题版本也不同,表面上是4套,但实际上是6套,主要是为了照顾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

2、回到教材、课堂,和教材关联,但不拘泥于教材,隐性关联与显性关联。

3、在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上,有比较大的进步。题目灵活,强调开放性,甚至答案不唯一,改变机械刷题。比如对成语的考察,选择题变填空题,答案不唯一,但指向是清晰的。

4、材料贴近社会、同学,相对都比较熟悉,文字量适中。

很显然,命题在回归课堂。双减的目标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课堂,这次命题比较突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最后助力双减的落实。

三、一如既往强调思辨,开放性,考察你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

语文学科是落实“思辨”性最好的科目,也是抓手。我不喜欢用“批评性思维”的说法,这个翻译实际上就是直译,不是意译。

1、从阅读上,核心就是考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背后更充满了思辨性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在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目前国际大变局下,国际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我们中国的智慧有着现实意义。

2、作文题更是如此。比如“本手、妙手、俗手”这份给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命题,但充满思辨。

全国卷4个作文题,实际上2个没有具体题目,2个有具体题目,无论是给材料,不命题,还是既给材料,又命题,都保留足够的空间,让考生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认知、思考,判断,让考生能方便地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去论述。但前提,是你需要有思考,有思想,没有思考、思想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四、谈点题外话,关于命题的难易问题

1、不可否认,这一届考生和疫情撞了一个满怀,大家有很多惶恐,不安,甚至焦虑。

2022届高考学生是非常特殊一届,和疫情撞了一个满怀,入学第一学期就遇到了疫情,最后又迎来了疫情高潮,奥密克戎。在这3年里,他们是全面被迫转移到线上学习的一届,10年前,搜索高居第一的是高考真题,今年搜索关键词第一是名师直播课堂。

2、因为疫情,于是就有家长说,能不能题出容易一点,能不能阅卷松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能理解家长与考生的焦虑,惶恐,甚至不安。但首先,命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是有要求和科学规律的,尤其是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阅卷是有其规矩的,不是可以随便降或者减的。

更重要的是,命题难易度,并不影响录取,更不影响公平,疫情带来的影响,包括准备不充分,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分数线本质是根据高考报名人数最后确定的一个位次线,大家发挥好了,于是水涨船高,大家发挥不好,于是分数线就低了。也就是说,大家不必焦虑。

一味追求容易,不仅违背命题科学与规律,也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对高考区分性造成影响。

3、特殊的疫情经历,给了这一代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甚至是磨砺,其实也是一笔成长的财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他们不得不面对疫情,不得不时不时转战在线学习,在线考试。他们也终于认识到,想平静地坐在教室学习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疫情给他们造成了干扰,带来了不便,但也给他们一个特殊的成长机会。家长和考生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北京卷今年的作文题“在线”就是启发大家去思考。我坚信经历过这些磨砺的学生大概率会成为优秀的一代。

今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1977年的高考,10月决定恢复,11月就考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备考的准备,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最为优秀的一代大学生。

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解析高考作文:“意外”之下的“不意外”

较之往年,今年的作文题目可能会给大家一种“意外”之感。一是写作材料,不是近几年大家熟悉的时政等热点材料;二是写作主题,也不是近几年大家熟悉的家国情怀、社会意识、人文精神等方向。所以,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不适应。

不过,静下心来细读题目,可以发现这一作文题目“意外”之下的“不意外”。

首先是材料的文化性。这则材料出自《红楼梦》,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意蕴。在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话语中,“文化”一直是一个热词。以试题材料(不仅是作文材料)来承载丰富的文化意蕴,一直都是高考命题的追求。以近两年作文为例,2020年全国Ⅰ卷引用《史记》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材料,2021年全国乙卷引用扬雄之语,均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质。2021年全国甲卷(四川用卷)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今年材料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当然,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时代文化,最终立足点都在“人”,用这些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和超越。

其次是主题的育人性。高考作文命题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涵养学生的德性成长,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立德树人”。初看之下,这一题目好像和“立德树人”的关系不够明显,不够直接。但细读题干,要求考生将“这个现象”迁移至其它“更广泛的领域”,“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提示非常明显。移用、借鉴、独创这三种方式,不但是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方法路径,也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选择可能。比如,是模仿他人而活,还是在学习他人中不断进步,或是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当然,如果学生视野更高远,还可以理解为国家面对时代风云、未来发展时的可能选择。可见,它并未脱离对学生德性成长的引导和涵养。

第三是写作的主体性。高考作文的任务情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文化经验、生活经验和时代特征。这样,才可能激发出学生的表达欲和表达力。《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的巅峰之作,尽管不是每位高中生都读过《红楼梦》,都熟悉这则材料,但有了材料下面的提示语,并不影响考生对材料的内容理解。“更广泛的领域”“学习和生活经验”,这些提示话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名著的世界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或联系自身学习,或联系生活经验,如此,就让学生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建立了联系,构建了一个并不陌生的写作空间。再联系当下时代,移用、借鉴、独创这三种方式,并非只针对文学创作,而是存在于“更广泛的领域”,深刻着影响着当下社会与未来世界,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原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肖远骑:“情境化”试题设计成为重要导向

在我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契合新课标的要求,具体说有四大特点:一是突出生活情境化设计,二是强调对现实社会思考,三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审美,四是注重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作文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创作的语言行为。北京卷的微写作题目,围绕“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拟招新启事、为核酸检测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以“像一道闪电”抒发情感,都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在写作中悟思。全国乙卷的作文题“跨越,再跨越”,要求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关心国计民生,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求他们对社会、国家、民族有责任感,有“跨越,再跨越”的进取精神。这样的作文命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克服了以前概念作文会给学生带来套路作文的弊端。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从《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入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作文命题,立足了语文教育的本位,有语文味。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题,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支撑,对文学素养要有一定的积淀,这将引导更多学生去深阅读,真正了解文学经典著作。

在今年的作文命题中,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例如天津卷试题围绕烟火气,浙江卷试题聚焦新时代青年。这些作文题引领学生立足脚下的大地,关注新生的事物,叙议现实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

如今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好的作文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总是可以让学生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搭上时代跳动的脉搏。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透过这些作文命题,也启发我们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高中语文教育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语文教学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表达个人看法,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

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中,突出“情境化”试题设计,成为一个重要导向。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写得有质量,就得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鲜事,孩子有意识地积累了生活,自然有东西梳理,自然能在比较中理出最好的“头绪”,写出讨喜的作文!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

今年高考作文题在审题上大大降低了难度,题意已说明得很清楚,从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说起,切入主题:“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由此得到启示,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题意如此明白,下笔应该没有困难了,但要拉开差距是要下点功夫的。因此,考生对打基础与创造、创新的关系要有一定的真实的生动的认识。

“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这句话比喻作文时敢深入思考、下苦功夫,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不深入思考,敷衍了事,就只有小收获。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达·芬奇画蛋,与今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年题目是这样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又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夫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这不就是说出“妙手”先要从“本手”做起吗?

“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所谓识就是要有思想,掷地有声的文章应有鲜明特色的思想,它闪现着结结实实的思想亮点。这个思想亮点不应只从解题、应试等生活小事说起,如果能结合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担当、信仰,高屋建瓴地表现自己的境界、格局就更好了。年轻人要不断加强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不断磨砺坚强作风。具备“本手”才能在今后出好“妙手”,不出“俗手”,勇于担当,建功立业。纵然岁月流逝,蓦然回首时亦不后悔。我们要珍惜金色华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是新课标颁发的第一年,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备受重视,它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定要体现这些素养:语言运用上要信达雅,通顺简洁美丽;思维上的体现,通过对“基础”“创造”“本手”“妙手”“俗手”这些概念做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让其具体化和系统化,并形成文脉,条分缕析地说理;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上也能有精彩的论述,能从中国古诗文中恰当地引用关于名人笃学打基础及妙手回春等故事,甚至能说出中国围棋的魅力,这样文章就更丰富多彩了。

最后要说的是,文章要有感情。如果干巴巴地说理,也不好。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因此,写作一定要动情地写,能够结合自已的实际,贴近自己,则为“妙手”。感动自已才能感动别人,感动大家则大功告成!

数 学

昨天下午,数学试卷也揭开神秘的面纱,大家看到后直呼:难!难!难!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高考I卷啥样?(此试卷使用地区有山东、湖北、江苏、河北、广东、湖南、福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来听听命题专家的权威解读——

设置现实情境 考查综合能力

高考数学命题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设置真实情境,命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发挥数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第一,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情境。数学试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试题情境材料,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如全国甲卷理科第8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杰作《梦溪笔谈》,以沈括研究的圆弧长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情境。数学科高考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实际为情境素材设置试题。如新高考I卷第4题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运算求解能力,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国乙卷文、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处理与数学运算素养也作了相应考查。

第三,设置科技发展与进步情境。数学试卷选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激发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事业的信念。如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试题设计 加强教考衔接

高考数学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深化基础考查,突出主干知识,创新试题设计,加强教考衔接,发挥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高考数学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命题,进一步增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试卷的考查内容范围和比例、要求层次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同时突出主干、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教学依标施教、施教依标。

试卷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系统;注重本原性方法,淡化特殊技巧,强调通性通法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全国乙卷第21题考查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全国甲卷第20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新高考II卷第19题对统计与概率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考查。数学试题力图引导中学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作业题、练习题减量提质。

第二,加强主干考查。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新高考I卷第12题,要求学生在抽象函数的背景下,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导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全国甲卷理科第19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情境,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实现了对主干知识的深入考查。

第三,创新试题设计。高考数学命题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注重培养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增强试题开放性,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多选题的设计上,进一步增强选项的灵活性,突出对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在填空题的答案设计上,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想象等素养作了深入的考查。

试卷创新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有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考查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新高考II卷第21题给出三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两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有利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

加强素养考查 发挥选拔功能

数学科高考加强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加强思维品质考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科高考通过突出思维品质考查,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如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考查了直线、抛物线、三角函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方法。

第二,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的选拔性。数学科高考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新高考I卷第22题重视基于数学素养的关键能力的考查,在数学知识层面、数学能力层面和创新思维层面都有所体现,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新高考II卷第22题将函数、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函数、不等式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校长派综合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