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甲醇汽车与汽油车尾气对比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且具有水溶性的液体。甲醇易溶于水、易降解,并且不会对土壤、河流等产生污染;甲醇在常温下为液体,运输、存储和加注都十分便利。与普通汽车相比,甲醇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经济性等优势。

甲醇汽车与汽油车尾气污染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甲醇汽车行业发展政策背景

我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开启了甲醇汽车的试点。2012年以来,工信部牵头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5省市共10个城市,组织开展了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21年,生态环境部正式打开甲醇汽车公告申报端口,甲醇汽车被纳入国家汽车工业统一管理范畴,甲醇汽车开始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2012-2021年我国甲醇汽车行业发展政策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甲醇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甲醇生产原料来源广泛,不仅煤炭、天然气、生物质能作为甲醇生产原料,凡是含碳氢的物质都可以用来生产甲醇,甚至二氧化碳也已经开始被用作甲醇生产。在传统下游化工行业稳定开工的支撑下,国内甲醇需求稳定增长,甲醇供应也维持增长之势。2021年,国内甲醇全年产能达到9738.5万吨,较2020年提高302万吨,增幅为3.20%。

2016-2021年我国甲醇产能及增速

资料来源:广州化工交易中心,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生态环境部《甲醇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显示,预计未来5年甲醇乘用车市场年需求量在5万辆左右,甲醇商用车市场年需求量在3千辆左右。

2021-2025年我国甲醇汽车需求量预测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统计,目前贵州省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广甲醇汽车16400辆,总运行里程超过65亿公里,最大单车运行里程超过95万公里,全省投入运营甲醇燃料加注站超过50座,年消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约15万吨。

我国重点地区甲醇汽车试点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2-2027年中国甲醇汽车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四、中国甲醇汽车行业主要参与企业

随着国家对甲醇汽车的支持,产业链相关公司布局甲醇汽车行业。作为最早进行甲醇汽车研发与布局的企业,吉利集团在甲醇替代燃料方面进行了16年的持续研发。参与甲醇汽车行业的企业还有潍柴动力、南岳电控、华菱星马、山东新蓝环保与达菲特等:

甲醇汽车相关企业业务简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吉利甲醇乘用车已规模化运行超2.7万辆,总运行里程达到80亿公里,最高单车运行里程已突破120万公里;甲醇商用车运行超100辆,市场运行总里程227.24万公里。

2021年吉利汽车甲醇汽车运行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甲醇汽车技术分析

甲醇燃料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车种,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潜力,尽管相关技术已经初步成熟且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如今我国的甲醇汽车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甲醇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甲醇汽车的三种技术路线如下:

甲醇汽车的三种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甲醇汽车的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六、甲醇汽车发展趋势分析

甲醇燃料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燃料参与内燃机的燃烧,受到内燃机热效率转化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掘甲醇燃料的热值。若将甲醇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可以大幅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使用甲醇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燃烧,不排放有害尾气,只排放二氧化碳和水,环保无污染。因此,甲醇燃料电池汽车将是甲醇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0年9月21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文件。2020年10月27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正式发布,确定了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2030~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发展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将会进入发展快车道。

甲醇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是高效安全便捷的甲醇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有两个技术方向:一是甲醇重整制氢技术,将甲醇进行重整产生氢气,再将提纯后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实质上属于氢燃料电池的一种;二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甲醇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没有中间制氢的过程,属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一种。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