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源:《老子》小邦寡民,使什伯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4字)

译文:一个国小民少的国家,即使他们有什伯之器而不轻易使用,即使他们重视死亡但却不轻易远迁。虽然他们有车船,却无所地行程,虽然他们有甲兵,却无所地陈伏,因为他们习惯过着与世无争生活。吃着本民族的饮食,感觉那就是个甜。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感觉那就是一个美。唱着本民族的歌谣,那就是一个乐。住着本民族的房屋,感觉那就是一个安。邻国展眼都能看见,鸡鸣狗吠都能相闻,但是民众至老死都不相往来。

本章用字:文中1个“邦”字,不要写成“国”字,当下人们所看到的“国”字,是为了避讳汉代刘邦的“邦”字。文中“使什伯之器而毋用”不要写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而多出一个“有”字,以及把“毋”字改写成“不”字。文中“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不要写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多写出2个“虽”字。文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要写成“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不可以将“民”字改写成“人”字。文中不可以多出一句“至治之极”的篡改。

论述:几千年以来,人们把老子笔下的小国寡民解读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并视为老子理想体系的理想之国。而纵观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老子的思想体系,以言观其学风,以事观其德行,以物观其根本。老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老子文中所表达的学风,无不彰显出老子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那么说到这里,老子笔下的小国寡民描述的就是老子的出生地,春秋时期的陈国,也是世人理解的老子故居。

追溯陈国的历史,陈国是周朝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本着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寻访到虞舜的后裔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建立了陈国,陈国也是周朝时期八个一等公爵国之一,宋国也是其中一个。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陈国建立之初,也是一个不小的国家,最大时辖地达十四城邑,即相当于十四个县的国土面积,大致是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由于陈国的后裔是虞舜的后代,其文化的根基以文而上,不尚武力。在后续的几百年的发展中,在大国争斗的狭缝中生存,国土面积不断的被其他国家侵占和蚕食。到了春秋时期辖地已不足当初旺盛时期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子文中的小国寡民时期,“有舟车无所乘之”,正北方面对宋国,东南方面对楚国,西南方面对蔡国,正西方面对郑国。因为车船的速度不用多时就走出了国门,走出了本属的文化圈。这也是“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具体现实,四周由邻国包围,异域的多种诱惑袭扰而来,而能继续恪守于这片土地,那是有厚重的文化根基。老子文中所表达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不居巧利,不善心机。民情淳朴,国风厚重。就是对当时陈国的真实情况的客观描写。

老子书中“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俺吃惯了家乡饮食,感觉那就是一个甜。俺穿惯了家乡服装,感觉那就是一个美。俺唱惯了家乡歌谣,感觉那就是一个乐。俺住惯了家乡房屋,感觉那就是一个安。外界的诱惑虽多,但却不为俺心动,俺安守于这平凡的土地,一句“谁不说俺家乡好”,那就是俺的心声。俺是谁,俺是我,俺字是方言,俺字就是文化的继承,俺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今的人们已经快要忘记那首“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律,取而进之是那首“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呼唤。谁能继续守住于那几千年的根,谁又能经不起诱惑而走出国门。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谁能知晓这其中的道理吗?

上述对《老子》这段文字的解读,这也是笔者考证老子出生于陈国的有力证据。在《老子》书中,这一段记载,也是唯一一段对地域风俗人情的详细记载。如果你读不出这些内容,那你就不懂老子的“言有君,事有宗”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