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崇道,晚年尤好黄老之学。他一生追求的“出仕报国,功成身退”的理想,显然深受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思想的影响。正因心怀这种强烈的执念,被流放的李白遇赦回家仍不死心,还想奋力最后一搏。

01 不服老,不甘心,求人举荐,想复出做官

759年初夏,在白帝城遇赦的李白回到江夏。此时他已五十九岁,但他显然不服老,也不甘心“功未成而身退”,于是四处活动,找人举荐。从他那时期的诗作来看,他找的举荐人应有汉阳王县令、江夏韦太守等。他在给王县令写的《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一诗中说:“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从诗中看,他显然复萌入仕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给韦太守写的那首《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更是倾注了满腔热情,写成了一首自传体长诗。这也是他所有诗作中最长的一首诗。他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他写道:“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他还在诗中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清白的政治主张。他坦言自己遇赦放还后,心又死灰复燃,想复出建功。他说:“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02 复出努力失败,以衰老的天马自况,悲叹自己怀才不遇

李白一生,为入仕报国,求人举荐碰了多少壁,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现流放刚赦还就又萌复出之念,四处求人举荐,这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敬的。可惜注定是徒劳。因无论古今,无论谁,一旦获罪被判刑,基本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天资聪颖的李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这样做,也许是不想认命,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努力过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他最后的努力真以失败告终时,他仍不禁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政治理想的破灭而黯然神伤。他以衰老的天马自况,在《天马歌》中悲叹道:“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

03 放下世情,修道初成,达到“琴心三叠”境界

年已衰老的李白,随着最后的努力失败,终于放下了“入仕报国,功成身退”的执念,决意用余年专心去实现自己的另一个理想,就是:修道求仙。

一直以来,李白生命中最难放下的,就是隐、仕两立的执著。仕途的挫折,岁月的消磨,终于让他放下了这种执著。他以前遵从的是“混游渔商, 隐不绝俗”,现在放下了执著,觉悟了的生命决意要弃俗修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了断世俗之情?他有妻子、儿女,若是一般家庭,恐怕会有点棘手。好在他一家子基本都“学道爱神仙”,他曾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一诗中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一家人志同道合,处理起来就简单了。女儿早年就学道,也许早已放下世俗之情,不知去哪里隐修了。他身边可能只剩下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宗氏。760年,他送宗氏上庐山寻找一个叫李腾空的女道士,让她从此跟这女道士隐居学道。他在《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中写道:“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安顿好妻子,了无牵挂的李白自然从此可以真的“自隐世间,潜心修道”了。了断世情,放下执著,李白的道心自然又得到升华,六十岁时竟然修道初成,达到了道家所说的“琴心三叠”境界。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写道:“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这首诗,道尽李白修道的一生,可说是他一生求道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