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一天时间,两家汽车品牌爆出广告抄袭丑闻——

5月22日,天王刘德华拍摄的奥迪新广告《人生小满》被指抄袭抖音网红@北大满哥 文案,在网络上引发巨大舆论。随后,博主@宁远宁不远 公开表示,东风本田的广告《我和明月村的故事》照搬他人经历、盗用人设,涉嫌侵权。

奥迪公司、广告代理商、拍摄方、刘德华纷纷发文致歉、下架视频。这让人不禁疑问,汽车广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01

广告抄袭侵权:混乱的外包

“问题出在外包上。”

广告从业者晓怡(化名)透露,外包团队比稿已经成为4A公司的常态,“贴牌生产”在整个广告行业中非常常见。一般来说,制作一条商业广告的流程是:品牌方先找到广告代理商,代理商再找制片方,最后制片方找导演团队执行。而广告代理商在品牌方项目中标后大多选择将后续项目外包,自己“挂个名”,在这样的“层层外包”下,商业广告抄袭、侵权、洗稿等一系列乱象似乎成为了常态。但在24小时内却经历了抄袭质疑、视频下架、公司致歉的过程。

以奥迪《人生小满》为例,M&C Saatchi上思广告负责提报执行,良仓创始人、《新视线》视觉总监彭杨军担任导演。虽然至今未知广告创意和文案来自何处,但网传一位名为“张某某”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文称,“没给华仔写成歌词,但阴差阳错写成文案”,暗指奥迪《人生小满》文案出自自己笔下。

在晓怡看来,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文案是创意的核心。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广告制作体系中,反抄袭审核机制非常薄弱”。她认为,很多广告创意都有一些参考和借鉴,但它们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很模糊。

“如果不是奥迪和刘德华,一条抄袭广告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刘德华参演的奥迪新广告《人生小满》视频已下架

不可否认的是,抄袭现象的背后是商业广告“层层外包”中不断被轻视和边缘化的制作流程,同时还反映出外包方与广告代理商、广告代理商与品牌方之间的沟通断裂。“但凡有一方仔细检查文案,也不会出现如此大的纰漏。”值得注意的是,5月21日,《人生小满》导演彭杨军曾在微博转发奥迪广告,并自豪地表示“片子一遍过”,现在看来也变成了一种讽刺。

02

4A公司和品牌方的困局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广告营销的接连翻车?包含晓怡在内的很多广告从业者都会提到4A广告公司的没落。

在过去,各大品牌高度依赖4A广告公司营销宣传。但在互联网时代,4A们的危机不断加剧。当新媒体打破传播壁垒,广告形式日益创新多元,4A广告公司所代表的传统广告营销模式被颠覆。自媒体、KOL、网红、主播、MCN都可以制作广告,当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4A广告公司的危机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2020年,英国最大的传播集团WPP中期业绩显示,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下降15.1%。其中英国和印度市场降幅最大,超过20%。同年,全球第三大广告控股公司阳狮集团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也显示,该公司全球内生性收入与2019年第二季度相比,同比下降了13%。

此外,加之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普遍下行,品牌方的日子也不好过。

以此次涉及抄袭广告的两家车企为例。公开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奥迪在华销售16万辆新车,同比下滑18.7%。4月,一汽-大众奥迪的销量为22,773辆,同比下滑高达65%。今年1月至4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44.9万辆,同比下滑16.8%;其中4月终端销量95,216辆,同比下滑36.28%。

在品牌的业绩承压下,奥迪和本田更需要出圈。一次广告营销事故不仅会使品牌的商业形象受损,更会带来譬如奥迪小满事件的法律风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表示:“这次广告翻车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后期甚至会影响奥迪后续的营销以及相关车型的销售。”

03

品牌做好广告就万事大吉吗?

花了钱营销拍广告,依然无法改变销售情况,反而适得其反。这暴露出了传统品牌在传播层面存在的问题。

仔细观看涉事的两则广告会发现,虽然广告来自汽车品牌,但视频并没有着重介绍汽车的性能、特点,反而通过写意型的拍摄,大谈人文关怀,传递品牌调性。奥迪聚焦“小满”节气的人生哲理,本田则通过UR-V的陪伴,抒发“让热爱不负期待”。

然而,广告中高大上的形象掩盖不了品牌现实中的乏力。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逐渐走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作为传统燃油车的王牌,奥迪在智能电动车赛道的开拓中略显疲态,显得力不从心。近几年来,奥迪被“BBA”中的奔驰和宝马甩在身后,其首款首款电动车e-tron在业界乏善可陈,评价不高;urbansphere概念车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产品碰壁后,奥迪想通过天王刘德华的广告“回血”,却陷入抄袭泥沼,被舆论压制。这样看来,奥迪的豪车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构建的价值”。

不仅是奥迪、本田这些汽车品牌,如果品牌广告宣传执拗地在某类专有词汇中流连,而忽略品牌底层架构、功能配置、商业模式、服务质量,那么再多的修辞也只是镜花水月。品牌产品力才是品牌最亮的一张底牌,用产品说话,不仅是对品牌能力的信心表现,还可以大规模压缩营销费用。而那些不谈产品力,只谈情怀招徕消费者的品牌注定会步履蹒跚。■

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彩资讯永不错过

长按图片扫码下载福布斯中文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