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小满。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是说这个时候小麦灌浆饱满,进入乳熟后期,但尚未完全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有些地方的农民把灌浆的小麦当作青储直接卖掉,虽然国家没有规定小麦不能做青储,但如果大面积出现这种情况,却会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当地政府已经叫停。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发出通知,严禁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情况。

很多人批评农民的短视,其实对农民而言,他们完全清楚粮食安全的重要,只不过他们算的一笔经济账。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辛辛苦苦种地,农药,种子,化肥都是投入,等到麦子收获被粮库收购,收益不见得比卖青储高;而且卖青储还省下了收割的费用和气候等其他不确定性。所以说,农民不是傻,只是穷。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从粮食的安全的角度来看,农民提前把小麦当青储卖掉确实影响收成。但从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来讲,似乎也无可厚非。凭什么农民收入就要一直低下呢?

“谷贱伤农”,自古如此,记得有篇《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讲得就是粮食丰收了农民的日子反而更难了,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不能伤害农民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没那么难。国家粮食和储备局19日发布信息称,今年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国家对农业问题一向重视。近十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同时,毫不手软地查处各地“粮仓硕鼠”。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化粮食购销等领域腐败专项整治”被纳入今年的反腐重点工作。

作为80后,在我的记忆里是没有挨饿的体验的。小时候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只不过吃得差一些。记得家里主要口粮就是煎饼。那时候农业机械也少,种地全靠人工,特别是劳动力少的家庭,非常辛苦。特别是赶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必须争分夺秒,收一季庄稼全家都得累脱了形。

每年秋天新玉米收获之后,就编起来挂在院子里晒干。这个过程要持续几天,玉米不能堆在一起,要经常翻晒通风。然后把玉米粒手工弄下来,再晒干装袋放在干燥的屋子里。还要防止老鼠偷吃。这期间人们会抽空把玉米秸秆连根刨下来,捆成捆拉回家,晒干了当柴烧。当然现在都秸秆还田了。

这时候妈妈就开始准备全家的口粮了。她用手推车推着两口袋玉米,到村里的磨坊里磨成玉米面。回来后再把玉米面弄成糊糊,在门洞里支上鏊子,开始摊煎饼。这时候通常是几家合伙,几个妇女分工,有人烧火,有人拌玉米糊,有人摊煎饼。我妈妈干活很麻利,她摊的煎饼又快又薄,每次都是主力。煎饼鏊子通常会连续烧上几天,这期间好几家的口粮就加工了出来。孩子们则把土豆、洋姜之类的埋进草木灰中,等熟了扒出来咬一口,香味扑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圆的煎饼摊又薄又脆,妈妈会撒点水,趁着煎饼软的时候叠起来。叠起来的煎饼看上去像好几层黄色的牛皮纸,很多外地的朋友初次见到,根本不相信这是一种食物。煎饼卷大葱是当地出名的特色食品,不过牙口不好的话根本无法享受。

煎饼还可以再次加工。把叠好的煎饼放在小号的鏊子上再煎一遍,让它两面呈金黄色。这种煎饼一口下去,那酥脆的口感和玉米的甜香立刻充满口腔,是儿时最好的美食了。

那个时候地里出产少,家里穷,交上公粮之后小麦所剩无几,因此很少吃到白面,一般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蒸馒头,包饺子。记得有一年过年,因为家里忙没来得及去镇上的集市上买肉,就用白菜帮子和疙瘩剁碎了当馅儿包了一顿饺子。那时候我已经有点儿懂事了,一个劲儿地夸好吃,直到现在我妈还记得这事儿,说小时候没让我过上好日子。

其实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工厂企业很少,商业不发达,没地儿赚钱。跟父母相比,我这一代已经好很多了。听我妈说,她出生的时候正赶上闹饥荒的时候,那时候大家还在人民公社吃食堂。食堂里提供的主要就是稀粥,那粥是真的稀,能照出人影来。再就是吃地瓜和地瓜秧子,地瓜给劳动力吃,地瓜秧子煮一煮给孩子和妇女吃。我妈从小胃口不好,吃不下这些东西,所以她个头没长起来。妈妈的爷爷是饿死的。当时听他们讲这些时候,年龄还小,感受不是特别深。

上大学的时候,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夹边沟记事》。里面讲的是一些流放的人员,在关押和饥饿的双重磨难之下的生活,最后三千人只活下来五百人。在那本书里可以看到,为了一口吃的,人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又卑贱到什么程度。

当时这本书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从那以后吃什么都觉得特别香。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每顿饭都要有几个菜,做得不可口还不爱吃,真是今非昔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间有关粮食的新闻不少。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战争等原因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还有很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近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发出警告称,在能源、粮食以及金融市场的动荡之下,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约有17亿人将面临贫困和饥饿。这些都意味着,粮食危机并不遥远。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相当于我国产量的24%,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不过幸好进口的以大豆、油料和饲料用粮居多,得益于我们的十八亿亩红线和袁隆平爷爷,我们的三大主粮自足率还是很高的,口粮安全暂时无虞。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粮食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历史上每当遇到天灾人祸,老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时候。饥寒生盗心,人们在生存的威胁下,往往会铤而走险。

以明史为例,明朝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朱元璋以叫花子的身份造反,当初也不过为了一口吃的。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祸根也是因为明末小冰河期极端天气引发的连锁反应,随着连年低温、旱灾、蝗灾、瘟疫,粮食短缺,以至于出现了“人食草木,骨肉相食” 的人间惨剧。活着的人很多也变成了流民,为了生存,流民变乱民,从而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就是当年崇祯皇帝裁撤驿站方案下的一名失业人员。所以吃饭就是最大的民生。

我国粮食储备充足,饥荒不会轻易出现,但凡事要未雨绸缪。要知道,中国人离开挨饿的日子还没多久。对农业要重视,对下一代的农业教育要重视,现在很多孩子,哪怕是农村孩子,也都不会种地了。科学种田,提高产出,提高农民收入,迫在眉睫。

从全球形势来看,疫情、战争、贸易的逆全球化、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一头头灰犀牛接踵而至。我们要居安思危,莫要让饿肚子的痛苦记忆再发生在我们和后代身上。

让中国人挨饿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