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稳步提升,发展成绩斐然,然而,残疾人事业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记者从《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了解到,单单从不同区域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结构角度来看,东部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分处两个极端,东部地区养老保险参保比例、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和两项补贴发放占比较高,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则较低,差异较大。

以甘肃省为例,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全省 2500 多万人口中,残疾人就有187.1 万、涉及 690 多万家庭人口,其中农业户口残疾人166 万人,少数民族残疾人17.5 万人,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长期存在,民生保障基础和投入离发达地区也有明显的差距。

就此,甘肃省政府残工委副主任,省残联副主席王建强称,“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走出一条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紧跟全国步伐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仍然存在

我国当下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但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与差异化仍然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与人才涌入城市,乡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更趋尖锐。空心化及精英流失也弱化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 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难以开展等公共服务问题层出不穷,医疗康复差、养老服务不健全等诸多痛点难点。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同样步履维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残疾人事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一方面,与社会成员的普遍生活水平相比,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比较高,残疾人持续增收的难度相当大,残疾人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相比,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仍然存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

比如,近年来,我国社区无障碍持续改善,但残疾人服务仍然有待加强。从城乡建设来看,城乡拥有无障碍设施的学校、幼儿园社区存在较大差异,镇中心区、主城区和乡中心区的学校拥有无障碍设施的占比较高,村庄、特殊区域及城乡接合部占比明显较低。从总体上看,社区为残服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2020年,社区建有康复站的比例不到1/5,特殊区域和村庄不到1/7,康复服务供给薄弱导致残疾人康复供需矛盾加剧,为残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在拉大。

其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为残服务开展较早,相关制度和规范较为完善,其服务机构也相对完善。村(社区)建有康复服务站的占比呈现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各村(社区)建有康复服务站的占比较高,而西藏、海南、云南、河北、黑龙江、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建有康复服务站的占比较低。同时,残疾人体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场地设施、公共服务、健身指导等公共服务集中于东部地区与城市中心区,乡镇、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文体基础设施相对较少。

同时,记者从《蓝皮书》中了解到,残疾人受教育的情况也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距。分户口性质看,非农业户口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显著好于农业户口,其中农业户口未上过学的占比高出非农业户口14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非农业户口低2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上海、北京、天津、东中部地区小学及未受过教育的占比均低于贵州、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

显然, 改善农村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加强残疾人事业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

为了缓解残疾人事业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城乡残疾人生活品质方面给予了极大重视支持,特别是在顶层规划设计和专项政策投入上,使残疾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党和国家对于农村残疾人事业重视的最直接表现,也是工作开展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梳理发现,我国已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或涉及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等,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作出有力部署,有效缓解了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焦若水认为,要在共同富裕中创新推进农村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农村残疾人事业由问题导向转为发展导向,探索建立残疾人福利体系和互助服务模式。

这方面,甘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以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据记者了解,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为例,甘肃省健全多元化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更完善的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等;构建残疾人就业增收机制,该省鼓励残疾人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参与各种形式的集体合作,拓展增收渠道;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该省探索建立数字化辅具服务平台,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康教结合、普职融通的残疾人教育体系等。

特别是2021年以来,甘肃省残联党组新班子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等“五项整改”为抓手,以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主线,将“严紧硬”的主基调贯穿始终,积极改善政治生态、 完善制度机制、促进事业发展。同时,持续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充分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王建强表示,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仅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补助资金就达16.57亿元、是“十二五”的2.3倍;31.4万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实现整体脱贫;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1.6万元,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57%和46%,全省残疾人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迈上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新征程。

据记者了解,目前,甘肃省残疾人工作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全省20.62万名农村残疾人纳入政策兜底,50.05万名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3.4万名残疾人巩固脱贫成果,17.4万名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1万名残疾人实现新增就业。

甘肃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缩影,而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国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好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民生,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其中提出,残疾人事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为此,将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化县城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动乡村残疾人服务,引导鼓励城镇残疾人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城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常住人口。促进中西部、东北地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鼓励东部地区探索率先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等。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主题。对于残疾人事业而言,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为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