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收入有多高呢?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分析一下。1929年,鲁迅年收入高达15382.3大洋,平均月入1281块大洋。

1930年,年收入15128.8大洋,平均月入1261大洋。1931年,年收入8809.3大洋,平均月入734大洋。

而在当时在北大工作的陈独秀,月入只有300大洋,远不如鲁迅,如果从鲁迅31岁到他病逝,这24年间计算起来,他一共收入119873.3大洋,按当时购买力计算,一块大洋能买30斤大米或10斤猪肉,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1.39亿元!也就是说平均年收入就有577万元!放在现在社会绝对是大富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靠写作实现财富自由,那么他当初选择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之前他立志治病救人,是什么因素导致他放弃这个理想呢?这里我主要从他赴日求学的经历和自身家风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 赴日求学


鲁迅是毕业考试以一等第三名成绩被官费保送到日本求学,此时鲁迅对未来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情结,这是读书人的两种追求。

鲁迅也比较现实,他认为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种技艺,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就足够了,而且其父亲死亡原因就是由于医生愚昧无知,病急乱投医,把父亲医治死掉了。凭这一点他想做一个好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东京求学的经历让他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是清朝留学生的模样,这种矫揉造作的做派和醉生梦死的状态让鲁迅心生厌恶。
在《呐喊》中有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国民愚昧的精神感到不幸,他感觉如果公民身心精神不健康,那么体格如何健壮也是无济于事。

国民麻木冷酷的认知也是导致他思想上转变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从事文艺工作去改良国民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鲁迅的专业课成绩并不理想,在仙台医专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鲁迅的各科成绩如下:解剖59.3,组织72.7,生理63.3,伦理83,德文60,化学60,物理60,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全班142人中名列第68名。可以看出鲁迅的成绩仅仅处于中等水平,自己并不在医学领域表现出众,此时的鲁迅已经26岁了,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前途。

  • 家风因素爱好文学


鲁迅生于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上世代读书,其祖父曾是进士,父亲中过秀才,外祖父是举人,其母亲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有着较好的家学传统和文学素养,他自幼就涉猎许多小说、野史等文史古籍,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所以他的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更偏重于文学和艺术。


那么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