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我在厨房收拾,两个小孩在客厅玩耍,突然听见玻璃杯掉地上的声音,走出来一看他们喝水的杯子掉了一个在地上,杯子碎了,水也洒了一地。两个孩子或许也被吓到了,呆呆地站在旁边,我问是谁弄的,结果两个谁也不承认,都说不是自己。最后姐姐说就是弟弟弄到地上的,弟弟大声地辩解:“是姐姐自己仿造边上的,不是我的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秘密被揭穿后,他就会开始自我保护,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别人身上,自己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敢承认错误,他会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是姐姐没有把杯子放到正确的地方。不过,就算杯子放在正确的地方,他们玩起来没注意到同样可能会碰到地上摔坏。

我们经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回顾一下自己上次犯错是什么时候?应该是记不住了。大多数人在犯了错误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寻找原因,而是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在这种本能的逃避和保护自己的行动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些理由。

如果你问孩子为何要打架,他一定会告诉你原因,“他骂我了”“他说我衣服难看”,“他就是个笨蛋”,诸如此类。当遇到问题时,不肯认错,潜意识里把责任推给别人,寻找外在的理由,都是一种自我辩护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知失调是自我辩护的动力

当我们心里出现两种不同的认知就会感到紧张和矛盾,而认知失调则会使我们的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家里有一条规矩,那就是孩子在刷牙以后不能吃零食,但他却控制不住自己,我吃完后再漱口,这样对我的牙齿没有任何伤害;或是说服自己去破坏规矩,就像我真的很饿,不吃东西就会睡不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辩护,消除了由认知障碍引起的焦虑。

推脱责任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害怕被惩罚,如果他承认了,有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错误的引导

游乐园,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向后退的时候,撞到了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一不小心踩到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的家长找到男孩的家长,希望男孩给小女孩道歉,男孩的家长一看小女孩受伤了,怕被索要赔偿,干脆不承认,说自己都没看到,凭什么就说他的孩子弄的。两边的大人还在为道歉争论不休,男孩却走到小女孩身边,揉揉小女孩被踩到的手,轻声说:“妹妹,对不起!”孩子的心里没有那么多利益冲突,他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应该道歉,但是家长的表现,会让孩子看到错误的解决办法。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当一个孩子习惯于为自己辩护,总是试图占据优势,他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并逐渐成为不受待见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现在没什么关系,但是,孩子终究会成长起来,而一旦养成了自我辩护的习惯,就会妨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有了补救的办法,父母要为他指出“出路”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会犯一些失误,家长们不要总是揪着他们的错误不停地批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影响到亲子间的交流。

由于孩子还小,缺乏经验,所以在犯错的时候,千万别指望他自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要给他一个明确的改正方向。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采取的是沟通教育,而不是处罚。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孩子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让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逃避,这样才能真正地承担起责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当错误太大,以至于孩子自己无法独自承担时,家长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和孩子一起承担,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爱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