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孩子上科学课需要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于是乎,我们就在家里给她养了十来只蚕,陪着孩子一起观察了“破茧成蛾”的过程。

曾经一条条蠕动的蚕,结茧后却变成了形态完全不同的飞蛾,不得不说,生命的蜕变太神奇了!

其实,无论蚕破茧成飞蛾,还是青虫破茧成蝴蝶,这个过程都像极了我们的孩子从天真懵懂的孩童蜕变成大人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就曾把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比作青虫变成蝴蝶,他说青虫和蝴蝶拥有的是不同的人生,“儿童”、“天性”这些属性只属于青虫,一旦变成蝴蝶后,这些纯真的东西就会消失不见了。那些焦虑地拔苗助长的家长,催促着孩子长大,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的青虫体验。

丰子恺老先生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守护童心的好爸爸,他用画笔记录下了7个子女生活中的童趣故事,比如《爸爸不在家的时候》画的就是长子丰华瞻趁着爸爸不在家,在椅子上胡乱涂鸦;《阿宝赤膊》画的是长女丰陈宝3岁时,因赤膊而害羞的样子。在《子恺画集》的序文《给我的孩子们》里,丰子恺更是几乎把每个孩子都提了个遍。

童心、童趣都是如此可贵,丰子恺老先生不止一次提出希望家长们都能有一双发现儿童的眼睛。

小鸡破壳的历程,其实与破茧成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小鸡来到世界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冲破坚硬的蛋壳出来,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蛋壳很坚硬而它们的喙还十分柔弱。大多数小鸡会耗费近12小时来破壳,这个时间对于它们来说真是足够漫长了。但是,即便时间漫长,小鸡破壳的历程看上去很辛苦,我们也不能为了让它省时省力动手剥开蛋壳!否则,小鸡虽然破壳而出了,但是腹部上的脐带还会紧紧粘在蛋壳上,让它们一出生就成为弱雏,然后面临被淘汰的悲惨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的作文里、日记里,记录了少不更事时为了帮助小鸡破壳反而害了小鸡的故事,仔细想来,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忍不住伸手帮助小鸡“剥蛋壳”的家长呢?

很多家长秉持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卯足劲提前帮孩子“剥壳”,快马扬鞭地催促他们快学习、快长大,殊不知,这种催促无形中压缩了孩子纯真的童年体验,让他们还没有好好享受童年就长大了。

韩国校长李柳南是一位颇受盛誉的教育专家,儿子女儿都成绩优异,是各方面表现都顶呱呱的“别人家的孩子”。曾经,这两个孩子就是李柳南的骄傲与脸面。

可是,儿子高三、女儿高二时,他俩突然宣布休学,每天呆在家里打游戏、看电影,与妈妈为敌。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们突然从大家羡慕不已的学霸秒变成“废人”?李柳南在《妈妈的悔过书》里写道,正是因为把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面子,所以很早就开始对他们的未来进行筹划,3岁就开始学写字、听写生字生词,拼命要求他们数学好、语文好、钢琴好……

过早的高压学习方式让两个孩子喘不过气来,以至于他们一直压抑着,直到爆发的那一刻。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写道: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的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偏见所拘束。”

希望家长们能从破茧成蝶、小鸡破壳的故事中看到养娃的真谛,尊重孩子的成长历程,舒缓焦虑的心,让孩子也让自己好好享受孩子成长路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