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删除

第四十一章:圣人举事——合于天地

史源:《黄帝书•前道》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神鬼。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智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之并世,柔身以待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国大人众,强国也,若身载于后,而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正者治。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强,以居国昌。古之贤者,道斯之行。

译文:得道的圣明君主在做事时,总是能符合于天地之道,顺应于天下民心,合乎于鬼神意愿。使天下民众都能得到利益,天下百姓都依赖于他的领导,这就是所说的道义。臣子们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任用他们的贤能,这样的用人制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天下百姓的生活。这样的话,天下的名士就都会来归附于他,一句话能有利于君主的统治,那他可以称为贤士,君主的贤臣。一句话能有利于国家的强盛,那他可以称为国士,国家的栋梁。因此说,有道的君主总是谦卑己身以遵从天道,用他的才智去认识道,努力用道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且寻求道的与世相合,卑屈己身以待天时。作为天下的诸侯国君,如果都能懂得这些道理,这也就是该国的大幸。国家强大,人口众多,这本该算是强国了。但作为一个大

国的君主,如果都不能懂得这些道理,这也就是该国的不幸。一个国家的君主不应该不遵天道而以侥幸治国,治理国家本来是有既定的法则的,这就是往上能知天时,往下能知地利,处中能知人事,而且还能够精通陰陽之道。正定名分,名实相符,万事就有条有理。名不正名,名实相背,万事就纷乱无序。正定名分,则万事可成。名不正名,则万事不成。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的,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可顺当自如。掌握正道,不但可施用于个人的修身,也可施用于国家的治理。个人得道,则可成就其事业。国家得道,则可以国家安宁。小国得道,则可以保其疆土,大国得道,则可以统一天下。道是有它的本原,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实有,不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空无。合于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遵循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有其发展的常规。古代的圣贤,办事只知遵行大道行事,懂得大道,则可通天地,则可通鬼神。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无敌。以道治国,则国家繁荣昌盛。古代的圣贤,只知遵道而行。

章句详解

1、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神鬼。圣人举事也:得道的圣明君主在做事时。合于天地:总是能符合于天地之道。顺于民:顺应于天下民心。祥于神鬼:合乎于鬼神意愿。

2、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使民同利:使天下民众都能得到利益。

万夫赖之:天下百姓都依赖于他的领导。所谓义也:这就是所说的道义。

3、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身载于前:臣子们得到应有的官位。主上用之:君主任用他们的贤能。长利国家社稷:这样的用人制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世利万夫百姓:有利于天下百姓的生活。

4、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这样的话,天下的名士就都会来归附于他。壹言而利之者:一句话能有利于君主的统治。士也:那他可以称为贤士,君主的贤臣。壹言而利国者:一句话能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国士也:那他可以称为国士,国家的栋梁。

5、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智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之并世,柔身以待时。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因此说,有道的君主总是谦卑己身以遵从天道。智以辩之:用他的才智去认识道。强以行之:努力用道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责道之并世:并且寻求道的与世相合。柔身以待时:卑屈己身以待天时。

6、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国大人众,强国也,若身载于后,而不幸也。王公若知之:作为天下的诸侯国君,如果都能懂得这些道理。国家之幸也:这也就是该国的大幸。国大人众:国家强大,人口众多。强国也:这本该算是强国了。若身载于后:但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如果都不能懂得这些道理。而不幸也:这也就是该国的不幸。

7、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正者治。故王者不以幸治国:一个国家的君主不应该不遵天道而以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治理国家本来是有既定的法则的。上知天时:这就是往上能知天时。下知地利:往下能知地利。中知人事:处中能知人事。善陰陽正者治:而且还能够精通陰陽之道。

8、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名正者治:正定名分,名实相符,万事就有条有理。名奇者乱:名不正名,名实相背,万事就纷乱无序。正名不奇:正定名分,则万事可成。奇名不立:名不正名,则万事不成。正道不殆: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的。可后可始: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可顺当自如。

9、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乃可小夫:掌握正道,不但可施用于个人的修身。乃可国家:也可施用于国家的治理。小夫得之以成:个人得道,则可成就其事业。国家得之以宁:国家得道,则可以国家安宁。

10、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小国得之:小国得道。以守其野:则可以保其疆土。大国得之:大国得道。以并兼天下:则可以统一天下。

11、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道有原而无端:道是有它的本原,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用者实: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存在。弗用者观:不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空无。合之而涅于美:然而合于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循之而有常:循于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有其发展的常规。

12、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古之贤者:古代的圣贤。道是之行:办事只知遵行大道行事。知此道:懂得大道。地且天:则可通天地。鬼且人:则可通鬼神。

13、以居军强,以居国昌。古之贤者,道斯之行。以居军强: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无敌。以居国昌:以道治国,则国家繁荣昌盛。古之贤者:古代的圣贤。道斯之行:只知遵道而行。

黄老之道——一脉相承

1、比对说明

黄帝书: 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

译文:正定名分,名实相符,万事就有条有理。名不正名,名实相背,万事就纷乱无序。正定名分,则万事可成。名不正名,则万事不成。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可顺当自如。

老子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曰故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尖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译文:正道反转是为奇,善于变化是为妖,人君迷惑于正奇的转换之中,而不知祸福循环相生之道。以其稳固长久治国之道,就是方正而生割,尖锐而不刺人,正直而不捆索,荣光而不耀眼。

论述:通过上述比对,两者句式句义基本相似,其核心内容就是执守正道治国,不要刻意追求创新,老子的这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尖锐的批评了一些执政者的错误治国理念,并明确的给出来稳固长久治国之道,那就是“方而不割,尖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的思想智慧,而这一思想智慧就是黄帝书中的“正道不殆,可后可始。”的思想智慧的延展。

2、比对说明

黄帝书: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强,以居国昌。古之贤者,道斯之行。

译文:道是有它的本原,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存在,不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空无。然而合于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循于大道,则万事万物都会有其发展的常规。古代的圣贤,办事只知遵行大道行事。懂得大道,则可通天地,则可通鬼神。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无敌。以道治国,则国家繁荣昌盛。古代的圣贤,只知遵道而行。

老子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促使自己的身体达到空灵的状态,恒守自己的心志达到无望的境界。万物在身边运行,我从而考察其往复运行的规律。万物纷纷芸芸,各种各样,终究各自返回其本根。返回其本根的作用力就叫做情,情促使万物不断的新生。万物不断的新生就是事物的恒常之道,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就会明理。不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而随意轻举妄动,就必然会出现乱象和灾祸。要想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就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德高望重的公公,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众人拥戴的君王。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天下的上天之子,这样的行为是谓合于天地之道,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国家长久,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己身不殆。

章句详解:

1、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促使自己的身体达到空灵的状态,恒守自己的心志达到无望的境界。这里的“至”意指达到,做到。这里的“虚极”意指无我的状态。这里的“守”意指执守,守住。这里的“情表”意指无主观意识。这句话的本义就是描述在考察万物时己身的一种修身状态,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可以考察出事物的真相。

2、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在身边运行,我从而考察其往复运行的规律。这里的“万物”也喻意生活中的人,这里的“复”意指往复不止的复。

3、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万物纷纷芸芸,各种各样,终究各自返回其本根。这里的“夫物”意指上述的万物。这里的“云云”意指芸芸众生。这里的“复归”意指重新回到。这里的“其根”意指其本根,出发时的原点。

4、归根曰情,情谓复命。返回其本根的作用力就叫做情,情促使万物不断的新生。这里的“情”意指人情,世情,物情。这里的“复命”意指新生,生命在不断的繁衍。

5、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万物不断的新生就是事物的恒常之道。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就会明理。这里的“常”意指通常,恒常。这里的“明”意指聪明,明理。

6、不知常,妄妄作凶。不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而随意轻举妄动,就必然会出现乱象和灾祸。这里的“妄妄”意指肆意妄为,轻举妄动。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想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就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德高望重的公公,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众人拥戴的君王。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天下的上天之子,这样的行为是谓合于天地之道,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国家长久,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己身不殆。这里的“知常”意指要想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这里的“公公”意指古代五等爵位最高的一级公爵。这里的“王王”意指古代各个邦国的君主。这里的“天天”意指古代各个王朝的天子。这里的“道道”意指天地大道。这里的“久”意指国家长治久安。这里的“没身不殆”意指终生没有危险。

意境特写

要想考证事物的真相,就要修身以道,促使自己的身体达到空灵的状态,恒守自己的心志达到无望的境界。早上,我站在高处,看见人们从自家出来,然后出行四方,这些人有的去向机关,有的去向工厂,有的去向田野,有的去向军营,有的去向学校,有的去向市场。中午,在非洲的草原上,我看到一只雌狮在捕鹿。在荒野的山坡上,我看到一只母狼在捕羊。下午,出行四方的人们都又回到家中,时不时听到人们家宴的欢笑声。但是也有早上出家的人,有的当天没有回家,有的几天没有回家,有的一月没有回家,有的几月没有回家,有的一年没有回家,有的几年没有回家。志向越大的越向远方离去,离去越来越远,越远必将返故。因为远去的身,思乡的情。因为远去的人,挂念的心,因为家是人的命根。早上出门的人,也有永远不再回家的人,留下的只有远去的哀鸣。那只捕鹿的雌狮早已将一只花鹿拖行到一群幼狮跟前,一群萌萌的幼狮正在顽皮的吃着鹿肉,此时的雌狮正在一旁舔舐着被花鹿的尖角扎破的伤口。那只母狼也是将一只绵羊拖行到一群幼狼跟前,这群顽皮的小狼正在贪婪的吃着羊肉,此时的母狼正在一旁疲惫的喘息着粗气。万物唯母则慈,唯母则刚。傍晚,一群花鹿在夕阳的余晖下嬉戏,一个牧童赶着一大群绵羊进了羊圈。夜晚,非常安静,但却时能听到一声婴儿的吵夜的叫声。生活永远是欢笑大于哀鸣,这就是恒常之道。当生活的哀鸣大于欢笑的时候,世界已经失道。想要知道事物的恒常之道,就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成为众人领袖,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己终身不殆。

论述:通过上述句子的比对,虽然在句式语意语上表述不同,但其思想观念的核心都是表达事物的恒常之道。通过意境特写,更加容易领会老子思想智慧的内涵,同时也印证了老子“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故而保持一种恒定无欲的状态去观察事物的大小、远近、内外等特征。)“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保持一种恒定有欲的状态去观察事物自身所发出的本质声音。)的思想精髓。

3、比对说明

黄帝书: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神鬼。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

译文:得道的圣明君主在做事时,总是能符合于天地之道,顺应于天下民心,合乎于鬼神意愿。使天下民众都能得到利益,天下百姓都依赖于他的领导,这就是所说的道义。臣子们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任用他们的贤能,这样的用人制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天下百姓的生活。

《文子•精诚》:老子曰:故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

译文:老子曰:过去圣人做事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之天心,抱之地气,执之冲和,不下堂而知天下事。以道习俗,民而向善。以道用之,能以神明。

论述:通过上述比对,两者用词句式不尽相同,然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完全一致,表述了古代圣贤以道治国的核心理念。在此老子的“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就是黄帝书中的“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不同文字的表述方式。

声明:本网易号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感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若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如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