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至关重要。除了提供淡水、涵养渔业外,长江本身也是一条著名的“黄金水道”,干线货物的通过量已突破30亿吨,为长江沿线的水上运输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江航道中,武汉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武汉段干线全长220多公里,建有泊位270余个,全年航运繁忙,所产生的水下噪声非常不利于长江江豚的定居栖息。

因此,长江武汉段也成了江豚活动的敏感地带。令人振奋的是,自长江禁渔以来,武汉段水域的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江豚出现频率增多,近几年共发现了20多批近100头次,其规模还在4月21日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峰值

今年以来最大规模!武汉段再现江豚群

据央视报道,4月21日上午6时左右,武汉市的渔政执法人员借助于“天网”系统观测“长江-洪山-沌口长江大桥”附近的水面状况,在第11号位点捕捉到了江豚成群畅游的罕见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监控显示,这批江豚出现的时间将近2个小时,在其中一帧画面中,同框江豚的数量达到了4头,规格有大有小。执法人员将视频递交专家鉴定,判断结果也让人喜出望外:这群江豚的数量大约有10~12头是2022年以来武汉江段发现最大的江豚群体

在长江捕捞业按下“暂停键”之前,武汉段的江豚确实非常少见,数量达到10头的情况就更罕见了。在2019年之前,护渔员每次在武汉段发现江豚总能引发外界关注,而在2020~2022年期间,武汉段江豚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一转变恰恰是对长江禁渔结果的有力检验。

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亚种,也是继白鱀豚消失之后,长江中唯一现存的淡水豚。人们给予长江江豚的称号有很多,比如:长江中的“微笑天使”、“长江精灵”、“长江的主人”、“国宝”等等,但在生态学上,江豚的出现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豚的“微笑”

长江江豚对水环境要求较高,主要栖息在离岸100~300米的近岸带,栖息水深为3~9米,其分布随小型鱼类的迁移而变动。因此,江豚也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的出现意味着武汉段的鱼类资源日趋丰富,而且出现次数越多,说明资源恢复就越明显。

江豚的分布呈现出由保护区向武汉段转移的趋势

在武汉段,江豚出现的次数算多吗?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在3月份,巡护员、志愿者们和“天网”系统就发现了三次长江江豚的踪迹。

第一次是在3月11日。志愿者在新洲区双柳街道挖沟村附近的长江边巡视,碰巧拍摄到了江豚戏水的画面:至少含有2头,规格一大一小,很可能是母子豚。

第二次是在3月23日。这一次的发现地点是在长江江夏金口江段,发现的数量达到了4~5头,成群的江豚在不远处的江面上来回翻滚跳跃,格外引人注目。

第三次是在3月25日。此次发现江豚的方式就比较特殊了,是利用渔政“天网”信息系统部署的摄像头拍下的,摄像头瞄准东荆河口,完美记录了江豚浮出水面呼吸的画面。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江豚的种群数量约有4~5头

一般而言,江豚的种群数量多为2~5头,10多头以上同时出动就非常罕见了,“天网”记录下的这一幕确实鼓舞人心。

长江禁渔新成果:幼年江豚占比最大

对于最近新发现的10多头江豚,大家可能会产生质疑:这批江豚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要从长江江豚的寿命和自然繁殖说起了。

长江江豚作为水生哺乳动物,其寿命自然不会短,可超过20年。生物学研究表明,雌性江豚的首次生育年龄约为4~6龄,而雄性江豚则为4.5~7龄,这已经超过大多数鱼类的自然寿命。国外学者Shirakihara还发现,一头21龄和一头23龄的雌性江豚仍具有怀孕和哺乳的能力,这说明江豚的生育期也比较长。

长江江豚还有一个特点:繁殖能力很低,一年最多只繁殖一头幼崽。在正常情况下,适龄母豚每2~3年才会繁殖一次,主要是因为哺乳期抚育期较长,雄性幼崽在2龄时才会离开母豚生活。从这一现象来推测,近期发现的10多头江豚应该不全是禁渔的“产物”,在禁渔之前大概率就已经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哺乳小江豚

从历史记录来看,2020年8月份的一次“重要目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据长江日报报道,当年8月20日前后,有十几头江豚出现在武汉的沌口大桥武金堤段,此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反响。科研人员经过走访调查,从垂钓者口中得知:在19~21日确实看到多条江豚在江面活动捕食。

由此推测,近日发现的这批江豚和2020年8月发现的那一批,也可能就是同一批。第一,前文已提到,江豚的繁殖能力很低,在短期内种群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10头左右的规模绝非巧合。第二,江豚的种群结构是典型的“母系群体”,家族成员相对固定,不大可能和其他种群大幅合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被目击的江豚中,幼年江豚所占的比例较大。研究发现,0~4龄的幼年雌豚出现的频率高达80%以上,幼年雄豚则在40%左右,4~12龄的成年江豚占比居中,12龄以上的老年江豚占比最小。这种年龄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江豚正在增多,意味着江豚的种群正在恢复当中,这对未来种群的扩充至关重要。

长江江豚:“天网”就是“保护网”?

说起我国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力度最大的当然要属长江的“十年禁渔”制度。

长江禁渔10年,圆口铜鱼可繁殖3~4代,青草鲢鳙可繁殖2~3代,珍稀物种胭脂鱼也能繁殖1代以上。在“一江,两湖,七河”内,延续数十年的酷渔滥捕已然不复存在,而“两湖”和“一江”恰恰是江豚的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禁渔十年也将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

江豚的繁殖地和迁徙通道

在禁渔的同时,沿江各省区还实施了很多配套措施。比如:大规模增殖放流,加强土著鱼种的人工育苗,加快渔业资源的恢复进程;再比如:搭建“天网”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测江豚的种群动态,严厉打击非法的“电毒炸”行为,切实保障禁渔落到实处。

长江生物资源放流

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天网”系统——江豚的“救命网”。所谓“天网”系统,其实是长江禁渔期间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同时也是湖北省的生态保护利器。

为何要在湖北建立“天网”系统?主要是因为其禁渔地位太过突出。

湖北省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大省,省内水资源丰富,拥有1061公里的长江干流岸线,还拥有858公里的汉江干流以及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可以说在整个长江流域,湖北段占据着最长的干流岸线,涵盖了长江禁渔区的核心地带,长江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均在此地。因此,在湖北建立“天网”系统具有特殊的意义。

2021年,湖北省共投资3.05亿元,在79个地区推进长江禁渔的“天网”工程,力量部署几乎做到了全方位覆盖:空中配备无人机,水面配备巡逻艇,岸边配置摄像头群组,江堤边安排有巡逻车,做到了全天候、全覆盖的立体监控。

如果说长江生态保护是一道难题,那么“天网”的建成就是一张精彩的答卷。而在这份答卷中,嘉鱼县搭载的监控系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3座沿江铁塔的基础上,嘉鱼县又搭配了重载云台、中载云台、雷达、摄像机等智能系统,利用电子围栏等先进技术,将辖区内所有的禁捕水域都纳入了监管范围,一旦发现有违法的捕鱼行为,渔政中心就可以迅速出动渔政力量,快速打击。

想必大家都已经明白,“天网”系统的构建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是多方面的,它的存在也表明长江禁渔正在与时俱进。未来,禁渔的配套措施还会进一步完善,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江豚等“国宝”保护得更好、更彻底。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也是长江生态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