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宇烈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割裂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白云先生在《世界是红的》这本书中说,近代,中国遇到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得粉碎。面对各种割地赔款,各种租界和半殖民地,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矫枉过正地反思,认为是我们祖先曾经引以为傲的灿烂的文化导致了近代的屈辱挨打,这就造成了长期的文化自卑,不仅认为我们的文学、建筑、音乐、绘画、军事不如西方人,甚至还认为我们的汉字本身都带着原罪,需要废除。还有更极端的,认为黄种人就有原罪。

似乎在一夜之间,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即被全盘否定,认为现代化即是西化,必须“打倒孔家店”,以彻底摧毁传统文化为前提。比如,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先生应约答复曰:“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中国近代的落后屈辱怨孔子么?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南怀瑾先生说,“五四运动”当年,人们都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的确,儒家文化后来产生了很多的流变,这些流变跟孔子有啥关系?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而“五四运动”时的一班人,他们也不分什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人肆意曲解或穿凿附会所加进去的糟粕,“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旧的文化推翻了,新的文化也没有建立起来,就这样把中国传统文化拦腰砍断。

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虚无主义与妖魔化是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张维为教授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所谓的“疑古派”,代表人物是顾颉刚、钱玄同等,全面怀疑中国先秦以前的历史,全盘否定中国远古文明,并把商周以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统统称之为“神话”。当然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考古发掘的大量发现,这个学派的影响力早已式微。

直到今天,还有人,特别还是全国知名的网红,在全国录播的视频上说“什么五千年文明啦,这都是瞎扯”。

那么,我们把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算到了传统文化的头上对不对?

子孙落败了,那是子孙的事情,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当时的落后挨打应该反对或反思的是当时的文化,不能因为后世对文化的创新不大,一直在吃几千年的老本,就把账算到老祖宗的头上吧?

楼宇烈教授说:“曾经有人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如果以一次接力赛跑来打比喻的话,前三棒的人都跑在别人的前面,你最后一棒落在别人后面了,你说是前面人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啊?”

彭林教授说:中国被八国联军侵略,他们怪孔子,其实那是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使然,与孔子无关。其他国家的情况亦是如此。我们中国人,把一切问题都诿卸于孔子,看起来这是懂得反省、自觉,其实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汇川技术的联合创始人张卫江先生说,“中国虽近百年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许多人会将这个锅甩给中国文化,殊不知中国在世界上领先几千年时,也是同样的文化。只是因为清朝的专制腐败、闭关锁国,造成中国错失工业革命时期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机会而导致落后,这与文化何干?中国文化最具有包容性,各种宗教在中国都能生根发芽就是例证。”

国势盛衰固然与文化有关,更是由现实中诸多具体原因所决定。我们的文化本来是包容的,是有危机意识的,但面对马戛尔尼给乾隆皇帝带来的高科技礼物,清朝的官员们并没有探究它们背后的文化基因,仅仅视之为“奇技淫巧”;也并没有察觉到世界的变化,却依然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当然,这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人,属于“事后诸葛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威名远播的文明之邦,在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触之前,还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文明中心,这种情况给古人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错觉: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周边都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最终形成了“天朝上国”文化心态。

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王德峰教授说:一百多年来,我们虚怀若谷、认真勤奋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我们变成西方人了吗?我们还是中国人,我们骨子里还保留儒家的精神。

也正如楼宇烈教授所说:传统文化你要想彻底割断,是割不断的,它跟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认为传统是以现实的对立面存在的。其实,传统跟现实根本不应该对立,现实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定要记住,无古不成今。没有古哪来今呢?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只有继承了传统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否则,我们虽然实现了现代化,却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还能自称是炎黄子孙吗?

正如白云先生所说,如果一个人彻底忘记了自己是谁,再有钱,生活过得再富裕,又有什么意义呢。饱食终日的人生,跟一只镶了金的消化道,又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楼能盖多高,在于它的根基有多牢。一个民族在文明上能走多远,在于她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文化就像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你不牢固自己的根基,敌人就会把你的根基全挖断,会让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人,彻底忘记自己是谁。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繁荣昌盛之本。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民族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昌盛的强大凝聚力和智慧宝库。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传统文化有哪些局限性呢?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性时空概念,文化的适应性是以具体的时空条件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对传统社会是匹配的,但以今人的角度观之,则是有局限性的。

A.文化早熟,后继创新乏力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也说,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致结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创造力,让我们走不出儒学的范畴。明末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刺激下,终于产生了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批判封建专制的初步的民本思想,虽然无法与西方的文艺复习、思想启蒙相提并论,但是,就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创造力即将复苏的时候,满清入关,大搞文字狱,这个思想复苏的过程再次被禁锢,社会愈加僵化,从而使未来必要的社会转型难以进行,最终出现破溃之局,导致近代严重的屈辱史的后果。

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创新乏力?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列出三点原因:

一则为秦汉后之中国,势必循环于一治一乱,在社会构造上不能推陈出新。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骨干不变动,其他附丽于骨干者固亦无多大出入。即在此二千年因袭局面下,其守旧习惯遂以养成。

再则为古人智慧太高(理性早启),文化上多所成就(文化早熟),以致一切今人所有,无非古人之遗,一切后人所作,不外前人之余。后来人愈钻研愈感觉古人伟大精深,怪不得他好古薄今。

三则为其学术走艺术之路,而不走科学之路。艺术尚天才,靠个人本领,不像科学那样客观凭准,从浅处一层一层建筑起,总是后来者居上,而况中国人的禀赋既积渐而弱,后世难得古人那样天才,其俗自必以古为宗,异乎西洋科学之趋新,又是当然的。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状态缺乏交流。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说,“中华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重要元素来自异域外邦,那就是佛教。”佛教能够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来年;甘英出使罗马帝国,也是无功而返。虽然张骞凿空西域,开启了文化交流,而后一旦战祸起,交流便又中断。到了明清时,封闭更甚。明初至鸦片战争(1368-1840),有四百七十二年的历史,除郑和七下西洋之外,鲜有文化交流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 重农抑商,保守不爱冒险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以黄河长江两条中心河流发育而成的农耕文明,充足的水源,丰富的物产,使得我们的祖先无需冒险就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经商的利益要高于农业,如果不加控制,人们就不会安心种地,就像是今天农村所有青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一样,可能会产生粮食危机。当然,今天的生产力提高了,另外我们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如此,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压抑了古代人们的冒险精神。众多人口依附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种田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脚踏实地平平安安过日子。

而西方为什么具备冒险精神呢?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农业文明很难大规模展开,粮食往往不能自给,这就逼迫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做生意。他们制作橄榄油,葡萄酒,渡过地中海,去其他地方换回粮食,从而缔造了西方原始文化中的冒险精神。

C.详于人事,未能孕育科学

这一部分在上一篇有详述,此略。

本期参考资料:

1.《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楼宇烈

2.《世界是红的》,白云先生

3.《华盖集》之《青年必读书》,鲁迅

4.《论语别裁》,南怀瑾

5.《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张维为

6.《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7.《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

8.《对文化中产的感悟》,张卫江

9.《中西思想必修课》王德峰视频讲座

10.《中国人的精气神》,白云先生

11.《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12.《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