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人工智能课程也逐渐成为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政策方面,国务院早在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2019年国务院又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贯彻落实政策与智能化发展的大势,提高新一代“花朵们”的数字化胜任力,增强未来数智竞争力,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全国中小学逐渐开始智能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中小学智能教育的建设进程。

近日,一项有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参考蓝皮书发布,引起业界的热议。《2022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调研了全国25个省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调研,给未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提供了一些思路与路径的参考。

AI教育落地的微距观察

在人工智能教学中,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关注的内涵不仅仅是AI课程内容的教学,如人工智能知识教育、应用能力教育和情意教育等,也包括AI工具的赋能教育,如支持教育各类活动的技术手段,包括在教、学、管、评等各类环节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与此同时,也需要将两者融合,实现学习层面和真实教学场景的应用层面的统一,来提升教学中个体人工智能素养的泛学科性教育。

在蓝皮书中,通过较为丰富的样本量内容与分析,展示出了一些目前AI教育在实际落地中的一些现象和挑战。

在AI工具应用方面,《蓝皮书》指出,教师整体认可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价值。学生普遍愿意使用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并希望获得个性化评估与辅导。目前受访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总体情况较好,但相关的软件系统还较为欠缺。超半数的受访学校已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渐落地,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多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丰富“课后三点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地区,以中部地区最为突出,超过85%的学校考虑将人工智能教育引入课后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在AI教学活动中,蓝皮书中调查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形式、课外活动、竞赛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最受学生们欢迎。不过当前,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课时主要集中在1周1课时。

课程的展开还存在一些障碍。经费不足、缺乏专业师资、无技术条件支持是阻碍课程开设的主要因素。中小学校中参与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门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人工智能课程教师中,仅有三成左右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过人工智能教学的相关课程培训。

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面对新兴技术都是持积极接纳的态度,但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受到限制。开设的课程处于初级了解和体验的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师能力的完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那么,对于站在一线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培养呢?都有哪些素质与能力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呢?

来源: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