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地跨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建置始于清朝时期,公元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

吉林省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永顺路1666号,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其中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的文物以及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就对吉林省博物院馆藏的18件珍宝进行盘点。

1. 西汉高句丽白玉耳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玉杯高3.2厘米、口长13厘米、口宽9.5厘米。耳杯,又称羽觞、羽杯,其形制与满城汉墓出土的料耳杯相似,当为汉代畿内工匠的杰作。它大约在公元2~3世纪由中原王朝流入当地,很可能是中原王朝赏赐给当时高句丽达官贵人的礼物。1958年吉林省集安县(现集安市)城内粮库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耳杯为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莹润,工艺精巧,杯作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耳,珍贵且罕见,是汉代玉制品的精美之作。

2. 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带钩长15.7厘米,首部似鹰,眼窝嵌两颗黑色玉石珠,前额嵌一绿松右,羽用金银丝错成。钩身作鸟喙神人,眼窝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滴水状绿松石,双手抱鱼,作舂食状。鱼身通体以金丝填成鳞片,体侧嵌二银片,似滴水状。鱼置于“神人”怀中,能活动而不脱出。尾部作飞鸟,口含一蓝色宝石;双足、双翅卷曲向后成环形。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上部腹面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1968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县(今榆树市)刘家乡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带钩造型优美,铸工精巧,加之通体错金银,镶嵌宝石,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

3. 唐渤海国石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这件石狮通高64厘米,渤海国大兴五十六年(793年),墓里有一对石狮,均用花岗岩雕琢而成。吉林省博物院保存着雄狮,雌狮现藏于延边博物馆。此狮蹲坐,龇牙,瞪眼,张口,浑健有力,让人心生敬畏。渤海匠师以洗练而又细致的刀法,把守墓石狮刻画得威武雄健。1949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贞惠公主墓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这件石狮昂首蹲坐,双目浑圆,龇牙咧嘴,造型与陕西省唐乾陵的大石狮颇相一致,可以看出渤海的石雕艺术,与唐代一脉相承的关系。

4. 辽石雕彩绘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塔残高96.5、基座边长33.5、宽25.8厘米,灰色砂岩雕制。实心,四角三层。基座是仿砖石结构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宝瓶式角柱、问柱:壶门、狮子,上缘施仰莲。塔刹仅存莲座、莲珠及球状“覆钵”,中间三层基本上 仿木 结构。从造型与技法看,它与北宋塔的建筑风格颇多相似之处。同时出土的还有铁质小塔和木桌等,应为礼佛之物。1970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万金塔塔基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塔绿檐红柱,雕琢精细,四面浮雕花朵、奔羊、怪兽、门扉、佛像等,并在浮雕的物体上施以红、绿、黑、白、蓝等色彩,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是辽代石雕珍品。

5. 辽契丹文八角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枚铜镜呈八角形,直径26厘米,厚0.9厘米。镜面光亮可鉴,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形钮,高1.4厘米。钮的周围有五行铸造的文字,文字被规划在正方形框内,框的上下左右分别有对称的两组花纹。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陈述先生对镜铭作过释读。大意是:时不再来,命数由天;及时解脱,天相吉人。镜边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据《金史》记载,天眷三年(1140年)改辽黄龙府为济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为隆州,贞祜初升隆安府。此镜称“济州录事”,当为金初官职。完颜通不见史籍记载。此镜为辽代旧物,后经完颜通签刻发放使用。1971年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县红岗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镜铸造精湛,纹饰清晰,直径26厘米,这在辽代的铸镜中,堪称是一面罕见的大镜,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仅有的几面契丹文铜镜中镜面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文化和社会思想等,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6. 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卷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白麻纸七纸接装,是苏轼白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峨》。“涮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作者藉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 五十九 岁。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卷纸精墨佳,气色如新,总计684字,为所见苏轼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文章豪放畅达、想象丰富,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国宝级文物。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 很高 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著作丰富,有《东坡全集》等传世。

7. 北宋官窑贯耳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瓷器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定窑被誉为当时的五大名窑。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陈设品。贯耳瓶造型来源于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故名。该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清宫旧藏,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官窑特征明显,保存完好,更是珍贵难得,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位列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国宝级文物。

8. 南宋杨妹子《百花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4厘米,横324厘米,绢本设色,绘有一、寿春花,二、长春花,三、荷花,四、西施莲,五、兰花,六、望仙花,七、蜀葵,八、黄蜀葵,九、胡蜀葵,十、闇提花,十一、玉李花,十二、宫槐,十三、三星在天,十四、旭日初升,十五、桃花荷花,十六、海水,十七、瑞芝,共计十七段,整个画面真实地展现了自然界百花争艳、万物欣荣的景象,洋溢着宁静欢悦的情绪,每段小楷书标花名并纪年、诗句,书法娟秀平正,稍带颜体。其中山水小品技法颇类马远、夏珪,花卉略近马麟风格,其中最近马麟绘画风格的如画卷中第五段所绘的兰花。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清宫旧藏,后被溥仪盗运出宫,1964年张伯驹先生捐赠,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用笔工致纤细,设色浓丽典雅,技法颇类马远、夏珪和马麟,为典型的南宋院体画,是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国宝级文物。

杨妹子亦称杨娃,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宗(1195-1224)恭圣杨皇后之妹,故称“杨妹子”。杨以艺文供奉内廷,工诗,善书、画。其画为掖廷所重,亦复流播民间,书法极似宁宗,故宁宗凡颁赐贵戚书画和御府藏画题咏,多由其代笔,如刘松年、马远诸画幅皆是,而题马远画尤多,是目前已知我国有画作可考的最早的女性画家。

9. 金张瑀《文姬归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9厘米,横129厘米,绢本设色,描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大风沙中的情景。全卷共画12人,有着胡服的胡使、头戴貂冠身着胡装的蔡文姬、马夫,后面还有多名护送的官员,并有马驹、猎犬等动物。此图有清高宗乾隆所题签的“宋人文姬归汉图”,画面近中处有乾隆的一首御笔诗,前端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两印。画中小马驹、海东青(猎鹰)、猎犬的出现,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加了画面的气韵,使画卷更增添声色,说明画家精通历史,熟悉生活,特别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包括人们的衣着、发式、用具、坐骑的鞍鞯装饰等等,无不谙熟。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 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整个画面布置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相互呼应,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 名作 ,为研究金代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提供了极好的标本,也是一件经金代至清代传承有绪的书画珍品,国宝级文物。

张瑀,金代画家,画史无传,所画《文姬归汉图》卷后左上款署:“祗应司张瑀画”。画中有一字漶漫不晰,郭沫若释为“瑀”字。据考证,“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设置,系内府机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似清朝内府之造办处。由于宋朝无此机构,由此断定张瑀为金代宫廷人物画家。

10.金金扣白玉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革带不仅是服饰,同时也是一种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饰物,依等级高低,其带 銙 质地也分玉、犀、金、银等。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用皮革制成的腰带,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又称为“带銙”。这件金扣白玉腰带上有金扣、金环、玉铊尾、玉銙、金钉,并用金铆钉连缀于马尾带上,玉銙均光素无纹,带扣用黄金制成,带中间佩挂一个海螺和两枚金环,上饰忍冬纹和卷云纹,并以珍珠纹为地,具有明显的金代女真族风格。1958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今扶余市)更新公社西山屯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腰带造型精美,工艺考究,迄今为止金墓中出土如此完整的玉带在我国尚属首次,弥足珍贵。

11.金定窑白釉梅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为特征,造型优美,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历史上几乎各大窑系都有。这件定窑白釉梅瓶是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完颜希尹是女真族完颜部贵族,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今舒兰市小城乡附近。完颜希尹智谋超群,颇有才干,年轻时就跟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屡建战功,他积极倡导和学习汉文化,并创制了女真大字。1980年在吉林省舒兰县小城乡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定窑这种光素的梅瓶并不多见,十分珍贵。

12.金定窑紫釉印花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此碗高5厘米,口径17厘米,胎薄而细,芒口,矮圈足。釉色滋润柔和,莹洁可鉴,内壁饰花纹六组,每组内容不同,有牵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等图案。1974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碗釉色莹润,构图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是一件定窑珍品。施紫釉的定窑瓷器,传世极少,因而弥足珍贵。

13.元何澄《归庄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41厘米,横723.8厘米,纸本水墨,取材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分别是“问征夫以前路”“僮仆欢迎稚子侯门”“携幼入室”“矫首而暇视”“悦亲戚之情话”“扶孤松而盘桓”等。每段以树石、田园、人马或屋宇等景物隔开,使各情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保持原辞的完整性,又恰当地展示各活动场面、情节,以环境突出表现了诗人寄情于田园林壑的隐逸之思。卷后拖尾处有元代张仲寿行书《归去来兮辞并序》,亦有元代姚璲、赵孟頫、邓文原、虞集、刘必达、揭傒斯、太玄子(张嗣成)、柯九思、危素、吴勉,清代高士奇、张照等人的跋文,亦有张仲寿、高士奇、毕沅的收藏印,有嘉庆五玺、宣统三玺。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人物造型准确,刻画得神情自然,手法洗练,衣纹流畅,用笔细劲流利,与李公麟白描法相近,画风虽有南宋院体遗规,亦开元代逸笔先路,是何澄作品中少见的传世珍本,国宝级文物。

何澄(1223年—?),元代画家,大都(今北京)人。善作界画,人物故事画,工绘马,宗李公麟。世祖时即有名艺坛,被征召入宫。至大初奉皇太后旨,总理龙兴宫绘事,官至太中大夫、秘书监致仕。所绘兼湿笔、枯笔之效,不拘一格。作品有《四皓图》《陶母剪发图》《泣麟图》《归庄图》等。

14.元张渥《九歌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8厘米,横602.4厘米,纸本墨笔,为临李公麟《九歌图》,为其所作多卷《九歌图》中的一卷。卷首先绘屈画像,然后依次绘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当时著名书法家吴睿书辞。可谓书画合壁,相得益彰。此卷是张渥于至正六年(1346)年冬十月为其好友言思齐所绘。虽说是临李公麟,实际上是再创造。此图所画人物状貌各异,生动自然,把屈原那种忧国忧民、憔悴枯槁的精神气质再现出来,全卷忠实地表现了《九歌》的辞意。清宫旧藏,后被溥仪辗转运往长春的伪皇宫,1971年王世宜捐献,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中的人物采用白描手法,所描绘的人物笔法工整流畅、婉转秀丽,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虽临自李公麟,但却已融入张渥自身的绘画风格,反映出元朝的时代气息,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为了解张渥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一件有价值的资料,国宝级文物。

张渥(约公元14世纪,生卒年不详),字叔厚,号贞期生。淮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不久。博学多才艺,善画人物,尤精白描。他继承了宋代李公麟的画法,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

15.元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杯高11.4厘米、口径13厘米,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纹,呈竹节状,口沿为青花唐草纹,内壁暗花印行龙二条,外壁用青花绘一游龙,并衬以火焰纹。1975年征集,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碗造型精巧,胎质坚致,釉色淡雅,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16.明孙隆《花鸟草虫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3.5厘米,横533厘米,纸本设色,画卷用没骨法依次写出西瓜、藤蔓、紫茄、莱菔、睡莲、杂草及野卉之属,其间以精细之笔描绘了田鼠、青蛙及草虫。整个画卷布置巧妙,手法灵活,作者直接以色彩点染物象,用墨极少,不事勾勒,色彩鲜艳协调,画面生机勃勃,充满田园景趣,情调温馨淡雅。整幅画面用笔轻松疏放,色彩艳丽透明。由于画家将色彩的调和及水分的掌握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茄子、茎、叶以及茄花暾蕊的质感和光感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此画可称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水彩画。1964年征集,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艺术概括性强,表现技巧精湛,形象准确,神态生动,写意中不失工细,工细中寓有写意与写形,没骨与勾勒等完全地融合在画面中,充分反映出孙隆在花鸟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其传世画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为我们今天研究孙隆以及他在花鸟画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孙隆(生卒年不详),一作孙龙,字廷振,号都痴,毗陵(今江苏武进)人。明宣德中曾为翰林待诏。善画禽鱼草虫、花鸟蔬果。用“没骨法”工写结合,墨色参用,风格新颖,独具生趣。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生动鲜活,饶有机趣,自成一家,对后代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雪禽梅竹图》轴、《芙蓉游鹅图》轴、《花鸟草虫图》卷、《花鸟草虫图册》十二页、《牡丹图》册页等。

17.明董其昌《昼锦堂记》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昼锦堂记》乃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为韩琦所作,董氏作《昼锦堂图》,并书此记于后,书画相得益彰。此图纵42厘米、横1312厘米,绢本设色,无墨线勾勒,纯以颜色写出。画面表现夏秋之交,一片茂林峦岫,远近相连,意境平远开阔的景致,景色宜人,确实是带有南方风味典型的山间幽居。山石先以重色勾皴,再敷赭石、石青、石绿等色,或晕染,或接染,显得浑朴醇厚而灵动,并具有整体的装饰感。树根坡间的点苔多以花青为之,显得聚散有致,浓淡得宜。杂树的造型简朴严明,树叶的画法手法多样而真率浑成,相映成趣。此图上董其昌自题:“宋人有温国公独乐园图,实父有摹本,盖画院中界画楼台,小有恕先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之久法写界锦堂,欲以真率,当彼钜丽耳。”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通篇笔调清新爽利,活泼自然,牵连引带处,简捷痛快,有一气呵成之势,达到了笔墨和文章内容相互统一的境界,为董氏行书之精品,全画无墨立骨,画风为传世董画中所不多见,充满了文人画的气韵,是董其昌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实属其书画合璧佳作。

董其昌(1555—1636年),明代官吏、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府华亭(上海松江)人。与睢阳(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为松江派代表人物。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衡的“浙派”,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

18.清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图像细分九部分内容:1、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2、观世音;3、佛陀;4、菩萨与佛母;5、十八罗汉;6、禅宗六祖;7、药师琉璃光佛;8、护法神;9、帝释、梵王和舍利宝塔,堪称佛教图像学百科全书。此图纵33厘米,横1635厘米,纸本设色,完成于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内容主要描绘的是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法会、禅宗六祖和十八罗汉等形象,每个人物无论从装束、姿态、大小还是表情上都各具特色,原本为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画(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图布局谨严饱满,用工笔重彩大描金法,画佛界诸形象,场面宏大,人物繁多,洋洋大观,用笔细致非凡,设色浓丽,端庄典雅,为其精心杰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国宝级文物。

丁观鹏(1736-1795年),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顺天(今北京市)人。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丁观鹏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山水,曾与弟弟观鹤同供奉于南熏殿。他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