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家长来门诊,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得糖尿病呢,这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难接受,毕竟孩子还小,认为糖尿病一旦确诊就得伴随孩子终身了,毕竟属于慢性病,甚至后期还得持续注射胰岛素·····其实,家长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也不要过于焦虑,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糖尿病尤其二型糖尿病并不是不能治愈,可以通过中药整体调理外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从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自身调整,逐渐调理恢复胰腺功能。

虽然儿童糖尿病越来越高发,但一定要带孩子寻找有实际治愈案例的医生,因为目前发现,有近70%的儿童糖尿病患者被误判为1型糖尿病,所以各位家长一定多注意,不要给孩子误判,尤其一定不要轻易给孩子用降糖药、胰岛素,为了孩子的终身健康,一定要擦亮双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里所有的细胞维持日常运转都需要能量,而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它大部分来自食物。葡萄糖只有进入细胞后才能被利用,产生能量,胰岛素就是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当身体不能利用或制造足够的胰岛素,葡萄糖就进入不了细胞,就在血液中积聚起来,形成血糖过多(或称高血糖),引起各种问题,这就是糖尿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会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并会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糖尿病可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那么什么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据调查,我国每10万个人中就有6至9人,会得1型糖尿病。

大部分患者是先天胰岛功能缺失或者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病毒感染,当他们感染了某些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或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B细胞作出自我攻击行为,结果胰脏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发展为糖尿病。他们发病往往较急,可能会觉得口渴,小便频繁,常感饥饿,疲乏困倦,恶心呕吐、腹痛.体重迅速下降。这时如果还没有外来的胰岛素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产生能量,身体将会利用脂肪分解来产生能量,脂肪被分解产能的同时会产生酮体,酮体是一种酸性物质,酮体积聚过多时就会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我们称之为“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抢救,人就会昏迷而危及生命。因此他们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以保证葡萄糖被利用分解提供能量,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危及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的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髙。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但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也越来越高发,而且特别容易被误判为1型糖尿病。2型患者多数体型较肥胖,起病比较缓慢、隐匿,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不明显,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经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从被发现时慢性并发症的检出情况来看,确诊时患者可有病程5-10年。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稳定控制血糖,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但在特殊情况,如感染、饮食不当、随便停用降糖药、手术、严重创伤时例外)。有一些患者,尤其是胰岛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严重缺乏,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应该怎样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呢?

由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根据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来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身上往往有谷氨酸脱竣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的存在,检查时可以呈现阳性,而2型糖尿病病人则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