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删除

第三十八章:正若有名——合若有形

史源:《黄帝书•成法》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民将生,妄辨用智,不可法阻。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帝曰:请问天下犹有一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风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咸起,五邪乃逃,佞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力黑曰: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去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抱道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知天地之祸福。

译文:黄帝问身边大臣力黑说:现在唯有我一人广有天下,刁巧的乱民就应运而生,这些奸妄之徒花言巧辩,苦心用智,惑乱天下,实在是难以遏止。我很担心人们会群起效尤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没有既定的法则来端正民心?力黑回答说:有的,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并且使形名相符,这种以名正形及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道守一,根据此道,以此类推,上可溢之于天,下可延及四海。据我所知,天下的这种既定法则,本来不需过多描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根据此道去制定国家的法律,这样的话,天下民众就不会违法乱纪。黄帝又问:道,请问天下可有道吗?力黑回答说:有的,过去天帝曾派风伯飞下传道,就说一句话就概括了。上古的帝王们都将道当作执政的法宝,去辨别规范天地万物,并料理斟酌四海之事,且用它安抚天下民众,还用它端正天下贤士。因此品行败坏的人统统屏去不用,而德行具备的人一律被启用,各种婬邪销声匿迹,谄谀巧辩方才止息。寻求名形而复归于道,人们不再违法犯纪。黄帝又问:道,就仅仅是一句话吗?它还包含有更多的意思吗?力黑回答说:道,“循名复一”,这一句话就是道的根本所言,怎么能没有更多的含义呢?诸事所以有失误,就是因为不能执守大道的缘故。道的作用可以明察于天地,道的妙理可以延及四海。然而,怎么知晓道的存在,以及道的高下远近的标准呢?因为道始终存在,并促使了万物生化,由少到多,以一知百。所以道能通观四海,穷极天地。天地四方向道,无论何事何物都在按照其自身规律存在和运行。无论是百言有根本,还是千言有纲要,还是万语有总纲。万物虽多,却都是由道所生,如果不是形正德美的人,谁又能够代表道去总理天下万物万事呢?必须选择这样的圣人,能够秉持正道以矫正邪道,把握大道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除去有害于民众的东西,保持适宜于民众的东西。执守大道去行事,这就同于天地运行法则,这样就可以知道天地之间祸福所在。

章句详解

1、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民将生,妄辨用智,不可法阻。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黄帝问身边大臣力黑说:现在唯有我一人广有天下。滑民将生:刁巧的乱民就应运而生。妄辨用智:这些奸妄之徒花言巧辩,苦心用智,惑乱天下。不可法阻:实在是难以遏止。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我很担心人们会群起效尤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请问天下有没有既定的法则来端正民心。

2、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力黑回答说:有的,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正若有名: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合若有形:并且使形名相符。乃以守一名:这种以名正形及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道守一。上淦之天:根据此道,以此类推,上可溢之于天。下施之四海:下可延及四海。

3、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吾闻天下成法:据我所知,天下的这种既定法则。故曰不多:本来不需过多描述。一言而止: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循名复一:根据此道去制定国家的法律。民无乱纪:这样的话,天下民众就不会违法乱纪。

4、黄帝曰:请问天下犹有一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风下道,一言而止。黄帝曰:请问天下犹有一乎:黄帝又问:道,请问天下可有道吗?力黑曰:然:力黑回答说:有的。昔者皇天使风下道:过去天帝曾派风伯飞下传道。一言而止:就说一句话就概括了。

5、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五帝用之:上古的帝王们都将道当作执政的法宝。以朳天地:去辨别规范天地万物。以揆四海:并料理斟酌四海之事。以怀下民:且用它安抚天下民众。以正一世之士:还用它端正天下贤士。

6、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咸起,五邪乃逃,佞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夫是故谗民皆退:因此品行败坏的人统统屏去不用。贤人咸起:而德行具备的人一律被启用。五邪乃逃:各种婬邪销声匿迹。佞辩乃止:谄谀巧辩方才止息。循名复一:寻求名形而复归于道。民无乱纪:人们不再违法犯纪。

7、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力黑曰: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黄帝又问:道,就仅仅是一句话吗。其亦有长乎:它还包含有更多的意思吗。力黑曰:一者:力黑回答说:“循名复一”。道之本也:这一句话就是道的根本所言。胡为而无长:怎么能没有更多的含义呢。

8、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凡有所失:诸事所以有失误。莫能守一:就是因为不能执守大道的缘故。一之解,察於天地:道的作用可以明察于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道的妙理可以延及四海。

9、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然而,怎么知晓道的存在,以及道的高下远近的标准呢?夫唯一不失:因为道始终存在。一以驺化:并促使了万物生化。少以知多:由少到多,以一知百。

10、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达望四海:所以道能通观四海。困极上下:穷极天地。四向相抱:天地四方向道。各以其道:无论何事何物都在按照其自身规律存在和运行。

11、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夫百言有本:无论是百言有根本。千言有要:还是千言有纲要。万言有宗:还是万言有宗始。万物之多:万物虽多。皆阅一空:却都是由道所生。

12、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去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夫非正人也:如果不是形正德美的人。孰能治此:谁又能够代表道去总理天下万物万事呢。去彼必正人也:必须选择这样的圣人。乃能操正以正奇:能够秉持正道以矫正邪道。握一以知多:把握大道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

13、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抱道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知天地之祸福。除民之所害:除去有害于民众的东西。而持民之所宜:保持适宜于民众的东西。抱道守一:执守大道去行事。与天地同极:同于天地运行法则。乃可知天地之祸福:这样就可以懂得天地之间祸福所在。

黄老之道——一脉相承

1、比对说明

黄帝书: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

译文: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并且使形名相符,这种以名正形及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道守一,根据此道,以此类推,上可溢之于天,下可延及四海。

老子曰: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译文:因天地始制有名,故而万物各有名形。而要知道万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度数,执守着万物发展的合理度数,就可以回避危险。就如上天之道在运行,就如溪水之道在运行,就如江海之道在运行。

论述:通过上述句子的比对,两者在用字用词上小有差异,但其所表述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却完全一致,那就是执道守一,上可溢之于天,下可延及四海,就如上天之道在运行,就如溪水之道在运行,就如江海之道在运行。

2、比对说明

黄帝书:抱道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知天地之祸福。

译文:执守大道去行事,这就同于天地运行法则,这样就可以知道天地之间祸福所在。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译文:深知什么是光明,却能安守于暗昧的地位,这是为天下通行的模式。执守着这一天下通行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不用贷入。永恒的德行不用贷入,就可以达到无限无极的状态。

论述:通过上述比对,两者在用字用词上大有差异,但其所表述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却是异曲同工。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就是黄帝书“抱道守一”的实际描述。老子的“为天下式”就是黄帝书“与天地同极”的实际描述。老子的“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就是黄帝书“乃可知天地之祸福” 的实际描述。通过这些论证,充分说明黄老之道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3、比对说明

黄帝书: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译文:诸事所以有失误,就是因为不能执守大道的缘故。道的作用可以明察于天地,道的妙理可以延及四海。

《文子·道原》:老子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解,察于天地。

译文:天地宇宙由道而生。所以道的妙理可以延及于四海。道的作用可以明察于天地。

论述:通过上述比对,两者用词句义完全一致,上述文中所用的“一”字是道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上述文中的内容也是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实际表述。这里的“一一”意指天地,这里的“二二”意指上下左右,东西南北,高低贵贱。这里的“三三”意指人类男女,动物牝牡,植物雌雄。这里的“万物”意指天下万物。在这里需要说明老子的这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切不可写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错误断句,如果为这样断句,那将是逻辑混乱的必然解读,也就跑离了老子思想智慧的主旨。

4、比对说明

黄帝书: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译文:无论是百言有根本,还是千言有纲要,还是万言有宗始。万物虽多,却都是由道所生。

《文子·道原》:老子曰:万物之摠,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译文:万物之源,都有一个出处,百事之根,都有一个门户。

论述:通过上述比对,两者用词句义基本相同,上述文中所用的“空”和“孔”字即意指无形无名的道,这也就是老子所述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与“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在此可谓是异曲同工。在这里需要说明老子的这句“玄之有玄”的“有”字,切不可写成“又”字,因为“有”和“又”字词义有别,“有”字表述的事物是深入递进关系,而“又”字表述的事物是平行并列关系。而容易出错的原因在于《黄帝书》和《老子》中“又”作为通假字的出现。

声明:本网易号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感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若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如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