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16日我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随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到达我国空间站已过去近6个月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旅程即将结束,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出差的任务已圆满完成,将于近期择机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返回东风着陆场,东风着陆场及工程相关系统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神舟十三号的着陆地

东风着陆场地处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少雨多风。

神舟十三号的着陆地基本和神舟十二号位于一个区域,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区域内。

如图红色框指飞船的安全返回区域,瞄准点为预计的着陆点,在飞船在返回过程中有部分散落物会掉下来,对地面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搜救人员必须要在红色区域以外待命,根据载人飞船的降落情况出动。

航天飞船的返回过程

航天飞船返回地面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大气层自由下降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和着陆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飞船进入返回轨道后飞行高度降低至距地表140公里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距离地表100公里时再入大气层,这时返回舱将会与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船体外壳将达到2000摄度的高温,看起来外表像火球一样,并在周围产生等离子体形成电磁屏障,也就是通常说的黑障,返回舱与地面通信完全中断,这时也是最考验航天员的时候,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时"黑障"才会消失。

直到返回舱降到距地表约10公里时,回收着陆系统启动工作弹出伞舱盖,然后连续完成拉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动作。

这时返回舱乘主伞缓缓下降,抛掉防热底盖,距地面约1米时,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保证以不超过每秒3.5米(12.6km/h)的速度实现软着陆。

我国神舟系列飞船一直使用陆地着陆回收的方式,为何不选美国常用的海洋溅入回收方式,是技术如人吗?

为何不选择海洋降落回收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载人飞船返回时通常都将降落点选在海洋,相对于陆地着落来说在海洋回收似乎有更大的优点,比如:海洋面积大着陆场和备降场都好找、障碍物少、水的缓冲作用、设计省事不需要落地时的缓冲火箭等等,那为何我国不选择海洋回收的方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便是陆地着陆技术成熟,我国神舟系列航天飞船一直都是陆地回收;其次有完善的适合飞船陆地着陆的大面积地区;最后陆地相对海洋搜救能力强,仅需一支搜救力量即可满足各任务段的搜救任务需求;

技不如人?

其实两种回收方式各有优点,只不过我国使用了更适合的陆地着陆方式,并不是技不如人,只要飞船能成功回收并不存在谁强谁弱,相对来说陆地回收的科技含量更高,毕竟在发射和返回时都需要携带反推火箭发动机,航天中多一份重量将会牵扯到方方面面。

而海洋回收则更考验搜救能力,比如在海上首先需要可供飞机起落的航母,如果没有这个保障飞船如果在大洋深处时直升机无法抵达,航天员有可能会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

海洋回收还考验座舱的密闭性,比如在1961“水星”4号飞船在亚轨道飞行后溅落大洋后座舱进水,航天员差点被淹死。

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虽然没有在海上降落,但在设计时都考虑过这些问题,在返回舱中设有无线电信号发射机、闪光灯、反光镜、发烟罐和海水染色剂等,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我国航天员在平日训练时也会涉及水上出舱训练!

虽然我国是陆上回收,但也设有海上应急救生区,在飞船运行段应急救生区也有相应的原则:优先考虑国内,再考虑国外;先考虑陆上,尽量不降落海上。

太空出差已半年,三位航天英雄终于要回家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