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在饭店外面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微笑着向他讨饭,富商看他可怜,恻隐之心顿起。他单独为老人点了一桌丰盛的食物。临走前,老人告诉他最近行事要小心,尤其要注意后院的鸡窝。

李仁义是一名富商。春节就要到了,他带着管家刘银龙出去收账。按理说,李家良田百顷,家财万贯,生活过得很惬意,但有一事却令他烦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仁义已经36岁了,只有一个女儿。他原本娶妻殷氏,殷氏来自一个商贾世家,她温柔善良,更是一把做买卖的好手,但她体弱多病,夫妇结婚刚刚9年,便撒手人寰。在殷氏去世后,李仁义便娶了填房徐氏。

徐家是外地人,李仁义本来无意娶她,但当媒人说徐父是秀才,徐氏也识文断字时,他便动心了。

徐氏来到李家后,很少对李仁义嘘寒问暖。夫妇结婚已近两年,但徐氏的肚子仍然没有动静,这让李仁义很是担心。他请了很多郎中来诊治,郎中说他们没有问题,心情放松,自然就可以生孩子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仁义变得越来越焦虑。管家刘银龙见状,给他出主意道:“掌柜,不如请一位高人为夫人算上一卦吧?”李仁义没有吱声。

这天中午,主仆二人在御膳饭店吃完饭,刚一出门,就被一位老人拦住了。老人穿着白色衣服,脸上留着胡子。老人说:“我和小弟有缘,弟能否请我吃顿饱饭?”

李仁义道:“小事一桩,但我已经吃过了,就单独给老哥买一份。”李仁义要了一斤牛肉和几个炒菜。看到老人如饿狼扑食,他就把账结清,打算悄悄离开。没想到,他突然被老人拍了拍肩膀。

老人说:“小兄弟,别着急走,我是甘山道士,能掐会算。今天兄弟既然请我吃了一顿饱饭,我就跟你说几句心里话,我看你印堂黑暗,脸色偏灰,你近期可要小心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仁义一听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头,我本好心招待你,你却胡说八道,你不就想赚两个臭钱吗?”

但是老人说:“别生气,小兄弟。你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是善意。如果我们有缘分,还会再见面的。”说完径直离开了。离开时,他还没有忘记把没吃完的牛肉带上。

李仁义待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管家说:“老爷,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最好小心点。”

这一天,主仆二人外出赶夜路。当他们穿过一片草地时,突然听到沙沙声。过了一会儿,他们透过月光看见一条大蛇栖息在他们前面的大树上。他们吓出了一身冷汗。管家捡起石头,朝那条大蛇扔去。大蛇不仅不怕,反而向他们爬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关键时刻,只听到附近传来一声怒斥:“大灰,你又捣蛋了。休要伤害别人,赶紧回去!”那条大蛇似乎听懂了人话,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再看看那个人,竟是那天吃牛肉的老道士。

李仁义谢过老人,但老人说:“小弟如今相信我的话了吧。这次回家要小心,特别注意你后院的鸡窝。我叫万仁善,住在城南,如果有事,派个人到这里来找我。”说完,他给李仁义塞了一张纸条。李仁义把纸条揣在怀里,便继续赶路了。

因为心里有事,李仁义再也没有心思收账,就和管家一起回家了。到家后,他们直接走到后院。

李仁义看到一个女人背对着他,站在后院的鸡窝旁。在他走近之前,这名女子似乎知道有人要来,便迅速离去。李仁义急忙去追,但那个女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李仁义回到鸡窝时,他看到地上沾满了红色的血和一半生鸡肉。原来刚才那个女子正在这里吃鸡肉。李仁义立刻被吓得瘫坐在地上。

听说丈夫回家了,徐氏赶紧去找人。她看见李仁义坐在地上,赶紧上前搀扶。没想到,夫妻俩刚一接触,徐氏就连连后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仁义派人去请万仁善,万仁善说这事不难。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屋里砰的一声巨响。万仁善说徐氏已经失踪了。李家的这一切都是兔妖在作怪。李仁义拿了三百两银子给万仁善,万仁善拒绝了。

不久,李家大哥就回家了。听说弟弟家里有怪事发生,便感觉事情蹊跷,于是派人悄悄跟着管家刘银龙,当他看到刘银龙进出风月之地,并出手大方,心里便有了主意。

李家哥哥请刘银龙吃饭。酒过三巡,刘银龙便把一切都说了出来。

原来那万仁善是一个叫牛大山的男子所扮。他和徐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后来牛家迁至外地,两人才断了联系。

长大后,牛大山来寻徐氏,发现徐氏已经结婚成家。牛大山本打算离开,那天,当他来到李家时,听到仆人说老爷和夫人又大吵了一架。他于心不甘,所以他想见徐氏一面。

他买通了管家,顺利见到了徐氏。他们互诉离别之苦,产生了假扮道士的想法。现在他们已经远去。李仁义听了,连连叹气,说:“没关系,徐氏本来就比我小了十多岁,自然不可能相伴终生。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吧。至于刘银龙,就让他走吧。”

李仁义为人忠厚善良。他认为事出有因,那就让徐氏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不久之后,有人送来一个木箱,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盒金锭。上面还有一封信,是徐氏的笔墨。徐氏向李仁义道歉,并请另觅佳人。后来,李仁义结婚生子,生活幸福!

本文素材来自《民间故事》,故事借事喻理,告诉世人做人的道理,与风水迷信无关。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