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感染人数继续创下新高,达到27719例,此轮疫情以来累计感染人数逼近30万例。

自上海宣布实施分阶段封控以来,已经进入到第18天,封控下为何感染人数仍在持续升高?对此,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解释有三大原因。

吴寰宇在4月14日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导致阳性增多的原因主要包括,核酸筛查到数据公布存在一定的延时,因为过程中要进行单管复核及信息核对等工作;第二个原因是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有隐匿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导致家庭聚集性传播增多,家庭内有一个感染者,其他成员就很有可能被感染,但被感染还有一个潜伏期;第三是在全域静态管理的阶段,虽然居民足不出户,但由于物品接触传播等因素,仍可能造成感染。”

针对近期有一些上海居民小区反映因阳性病例未被及时转走,可能会出现“阳性楼串”的担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4月13日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表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还是依赖于飞沫传播,尤其是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大部分小区不会出现所谓的’阳性楼串’情况。”

王新宇表示,只有在负压ICU等医疗环境下,感染者在接受雾化治疗时才会产生高浓度的病毒载量,可能会导致环境感染;一般情况下,微量的病毒被吹到窗外,很快就被流动的空气不停地稀释了,所以要经常开窗通风。

对于一些老旧的公房,通风设施直接排到公共走廊,是否会导致楼道内的阳性?对此,王新宇建议,同样应该把楼道的窗户尽量打开,避免形成气溶胶感染楼道,始终要有一定的空气交换。

他还表示,如果一些居民担心下水道会导致病毒传播,那么可以通过将地漏进行水封等方式,来阻隔楼层之间病毒通过下水道传播的途径。

家住静安区的邓先生是一名医生,近期他发现楼内每天都有新增阳性感染者,怀疑是否楼道内引起的感染。“我们并不清楚楼道里是否每天都有人上门消毒,但是居民每天还是得下楼取快递,30多层楼的居民楼,大家目前只共用一部电梯。”邓医生的太太钱女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此,邓医生利用其在医院的专业知识,给楼内居民设计了一套避免交叉感染的设计图。具体来看,是利用了传染病医院管理的正压/负压的循环方法,来保持楼层可能的病毒漂浮物尽快通过气流排到窗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民自建“通风系统”

“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开门时增加房间里的空气循环,开门时减低与外面的空气循环。”邓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主要目的是减少病毒在楼层公共区域的停留,防止同楼层的交叉感染。”

他还建议,有阳性的居室不要打开脱排油烟抽取风扇,阳性居室应尽量打开窗户,以稀释病毒在楼内的浓度;此外,阳性居室开门时,尽量关闭房间所有的窗和房间门,以防止室内空气流通到外部走廊;而同楼层的其他非阳性居室在开门前,也最好将窗户关上,以减少外面的空气对流进室内。

对于公共楼道,邓医生建议,每层楼电梯旁的头尾2扇窗户应打开一半,所有楼道的窗户都应该打开,以促进新鲜空气流通到楼层公共区域;而通往楼梯间的所有门都应该关上,以便在每个楼层之间创造一个独立的通风系统。

延伸阅读:

上海党报头版提到了一则重要消息

这段时间,上海疫情防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最新的消息显示,4月1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7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46例。

进入4月以来,上海确诊病例持续增加,自4月7日起上海每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都在20000例以上;4月8日、9日和12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都超过了1000例。

在4月13日,上海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首次突破2000例。

上海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还在持续进行中。

针对“小区封控已久为什么还不断出现阳性感染者?”的问题,4月14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分析,共有几方面的因素,包括筛查数据有一定的延时、存在家庭聚集性传播等。

他还提到,“在全域静态管理阶段,虽然居民足不出户,但仍有很多物资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触后造成感染。”

在这场“硬仗”中,老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情况尤为让人揪心。

一方面,上海目前公布的病例中,有9例重症。

据官方介绍,这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1例33岁,其余8例均为老年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93岁。

他们均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比如重症免疫性疾病、晚期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等)以及高龄等高风险因素,他们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另一方面,越是“沉默的少数”,越需要投入格外关爱。疫情之下,独居老人、重症病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更加突出,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格外关心。

据《解放日报》报道,4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上述报道称,在4月13日,孙春兰前往杨浦区,深入了解养老院疫情防控和隔离、转运及诊疗进展。

孙春兰提到:

  • 要根据城市老龄人口多的实际,及时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加强疫苗接种,在防控资源和措施上优先保护老年群体

  • 要提高医疗救治的精细化水平,发挥多学科团队作用,开展联合会诊巡诊,对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 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不间断提供医疗服务,为脆弱人群、大重病患者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守护市民群众安康。

政知君注意到,孙春兰在上海一线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多次提及上述问题。

比如,4月4日至5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就提到,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紧急就医需求。

再比如,4月10日至11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到,“为孕产妇、儿童、透析患者、急诊病人以及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

就在4月14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上海针对四类人群加紧完善兜底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日报》

文中提到了一则消息。

目前,上海正加紧完善针对四类人群兜底机制,及时发现人群、精准排摸需求、快速解决问题,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的民生底线。此外,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相关单位也分别开通募捐平台,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为关心关爱特殊人群提供更坚实保障。

上述四类人群是指——独居老人、重症病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特困家庭。

在“独居老人的配药就药”方面,上述报道称,上海通过居委干部等精细排摸辖区老年群体用药刚需情况,形成清单后统筹安排居委、志愿者代配药。

发挥街镇牵头总控作用,确保社区用药需求第一时间有响应、有反馈、有安抚、有处置,相关部门倡导街道(镇)成立配药小组(分队),对确实存在困难的问题,及时反馈至街镇。

另外,针对重症患者,上海发布消息称,根据上海市领导指示和市委办公厅通知精神,上海市红十字会拟把“红十字千万人帮万家”救助对象中的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失智特困老人等重症患者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计划积极筹措资金,为他们紧急提供临时的帮扶,以保障他们的日常基本需求。

上海市红十字会已开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项目”捐赠通道,详细内容可登录上海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http://www.redcross-sha.org.cn)查询。捐赠热线:021-55359999。

上海疫情期到底什么样?在沪港人接受港媒采访讲出真相

讲述人:上海香港联会副会长、在沪港人张奕敏

“我喺TVB上睇到你!(我在TVB上看到你)”几天前晚上,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当天下午,我通过zoom与香港无线电视台记者视频连线,用粤语介绍当志愿者参与小区防控的情况。

“当义工前有没有接受过培训?义工主要做些什么?居民对你们是什么态度?”内地的志愿者在香港叫“义工”。可能是香港社会很关心上海疫情,香港记者问得很细,我也把所见所闻讲了出来。说实话,这段时间海外有太多的假消息,有的还把上海抗疫说的全是负面新闻,作为在上海生活的香港人,有责任把真相说出来。由于TVB“中国新闻”节目会滚动播出,看到节目的香港朋友都给我加油,还叮嘱要注意安全。

媒体报道截图

我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在香港与上海间两地跑,两座城市都是我的家。今年2月我在上海,香港疫情严峻,在沪港人就采购了600盒连花清瘟胶囊。考虑到直运香港不容易,我们就把物资先运到深圳,再走陆路送进香港,最后通过义工送到乡亲手中。

到了3月底,上海的疫情形势严峻。我所在的虹桥街道开始招募社区志愿者,我们夫妻都报了名。你问我担心不担心?在香港的时候,疫情有过比上海更严重的情况,所以我们对奥密克戎毒株也不是特别害怕。而且我俩自认为还算年轻(笑),也都全程接种过新冠疫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酸检测

我们这个小区有1000多户居民,考虑到避免交叉传播,我们当上了所在的18号楼志愿者。说实话,我们的任务,跟上海大部分社区志愿者差不多,组织核酸检测、发放自测试剂等。考虑到“上岗”后就要全员核酸采样,前一天我们开始“扫楼”,一户一户地敲门,了解我们楼29层楼140位居民的具体情况。

当晚,我们做了两张表,一张是下楼安排表,按楼层从下到上分为5组,确保每次下来做核酸的居民总数不超过30人;另一张是居民情况统计表,包括每户人家“健康云是否登记截屏”“是否有特殊人群(无法下楼的老人、残疾人、婴幼儿)”“是否有需要定期治疗的人群”。我想,既然当了志愿者,就应该努力当好。

核酸检测统计表

其实,我更想跟香港记者分享看到的温暖之处。

第一次小区全员核酸检测时,我们楼里有两户人家下楼有困难——一位是在坐月子的新妈妈,孩子出生才两周;另一位是85岁的老人家,腿脚不便平时不大出门。最理想的情况是医护人员上门采样,但当时人手实在紧张,我给两人打微信电话试着解释情况,两位都愿意克服困难。最后,我们从居委会借来轮椅,推着他们下楼检测。

4月4日,第二次小区核酸测试时,安徽的“援军”来了,人手宽裕不少。居委会列了张无法下楼名单,当楼下采样结束后,“大白”挨家挨户上门采样。我们居民能体谅“大白”,“大白”能人性化服务,小区的核酸采样非常顺利。

还有一件事,为了保障日常生活,我们社区也要组织团购,夫人第一次当“团长”为大家买了30箱鸡蛋。当然,居民们有一个共识——为了不给物业人员增加太多的工作量,不要去团那些非生活必需品。可是即便如此,有时物业人员分发物资还是忙到凌晨一两点。为了让他们能够吃上热菜热饭,居民们就自发出资帮他们订美团团餐。上海人说叫“将心比心”,这样就形成了居民、物业、志愿者间的良性循环。

虽然我上了TVB节目,但我想说,许多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港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截至目前,在沪港澳人士与在沪港企捐款捐物累计折合人民币3300万元,为市防控办募集310万防疫款和50万元防疫物资。还有不少香港人成为小区志愿者,与上海市民携手共克难关。我们过去常说,沪港之间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合作交流源远流长;我想,在疫情期间,我们更应该不分彼此,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上海加油,香港加油,期待疫情结束后更加精彩的双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