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疫情发生的三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席卷全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给全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艺术创作、艺术活动带来了很大冲击。即日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介绍各大美院、艺术院校雕塑系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介绍教学成果等相关艺术活动(投稿邮箱:dstoutiaovip@163.com)。本期介绍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黄胜。

艺术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UANG SHENG

黄胜

1969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江西省现代陶艺学会副会长、江西省高等学校首届金牌教授、江西省“四个一批”文化名家、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

美在深情

——说黄胜的陶塑艺术

文/宋伟光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引言

从传统手工艺角度而言,陶瓷工艺的第一要务是“形”,即从属于使用功能的“器形”。而陶艺则与之相反,是以艺术个性为先导,以表达心性为目的艺术创造。这是一种在不规则之中寻求心理秩序,在不完整中追求视觉心理的适合性、平衡性的艺术过程。往往是在对形的挤压、塑捏等外力干扰中趋近自我的艺术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陵散》陶瓷 54x28x34cm 2021

一、时代主体与艺术个体

陶塑在造型艺术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的产生得自于艺术家本身;得自于陶塑材料自身的特性和与窑火之间所产生的偶然性。如何把握好材料性质和预设其“偶然”状态,不仅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从陶瓷的材料性质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则表现出的是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和对于工艺、材料的掌控能力。

于雕塑领域耕耘数十载的著名雕塑家黄胜,集中地体现出他在陶塑领域中独特的艺术意旨和所秉持的艺术思想。评价他的艺术,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展开,一是其陶塑艺术的本体,一是其艺术背后的潜在修为。因为艺术家的审美选择从来都是时代主体与艺术个体之间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雪寻梅》陶瓷 35x35x30cm 2018

二、审美意志与艺术轨迹

1·审美意志

审美意志的体现在于为实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艺术实践。在现当代的艺术生态中,黄胜始终沿着一条艺术存在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演进。其呈现的艺术形态,若从图像学的角度审视,可以辨识出社会人文背景和他的艺术思维在作品中的存在。

最为明显的突变产生在2000年之后。这个时期,黄胜的陶塑艺术,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审美趋向。若对其艺术形态作归纳的话,应为“浑朴”、“自然”两类。然而,若从其形式语言而言,虽分两类,实为一体。

2·艺术轨迹

黄胜的陶塑粗犷大气,不留习气。他以粗粝的岩石般的釉色和肌理,连续不断地创作了一系列陶塑作品。如表现朴拙、浑厚之《大地之母》。对此,笔者将其归为“浑朴”系列;将人文情怀融自然山水之间的《溪山》则归为“自然”系列。前者之造型,显现出古拙的厚朴。犹如人类初始,其形态包含着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后者则以叙事诗般的笔调,将主体造型融入自然山水之间,且和融同构。这是黄胜对于中国山水意境的深情体会和创新性运用。从艺术个体的角度来评价,是一种体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图像表达,是体味作为主体的“人”,在此中的放达自由。是将中国传统美学之抽象的意蕴化做了可触知的实在的艺术实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山访友》陶瓷 50x30x25cm 2017

时至当下,黄胜的笔锋又一转,呈现出在自我艺术轨迹上的出新。这就是近来创作的“虽分两类,实为一体”的诸如《岁寒三友》《归去来兮》《溪山行旅》《大江东去》《观山》《自在》《闲云野鹤》等作品。

《岁寒三友》将人物主体直接与象征高洁品操的松、竹、梅拿捏为一体,在对形式结构的组织中,人的形象与物之间互为一物。其造型方式透出物的象征性与人格化为一体的美学意味。收到“苍松隐映竹交加,松竹风度梅情操”的审美意趣,可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这是作者的心理意图在艺术形式中的预设和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去来兮》 陶瓷 36x12x49cm 2021

这种表现手法在《归去来兮》中又见新的艺术切点。此作,黄胜将人物形象完全隐喻于景物之中。似居山野以避仕途的隐士,暗喻与自然同心的独立人格。真可谓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惆怅而独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山行旅》陶瓷 60x50x30cm 2019

与《岁寒三友》互为表里的作品还有《溪山行旅》《高山流水》《踏雪寻梅》《松下闲吟》》等,皆将主体意旨与物同构,含蓄中尤显疏野清奇之意味。如此韵致在黄胜的《大江东去》《观山》《自在》《心闲还笑白云飞》等又见别样的旨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江东去》 陶瓷 56x27x30cm 2021

《大江东去》以“人”为境,依“山”而塑。此刻的人与山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对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概括。只见一位气宇玄古之长者,侧仰寰宇,抚袖长吟。虽惊涛拍岸,却岿然不动。大有任凭乱石穿空,却大得故国神游之泰然之姿和慷慨之气。《观山》同发一辙,虽为“观山”实为“山观”,正所谓仁者乐山是然!当这种玄古的幽寂呈现于他的陶塑《自在》《心闲还笑白云飞》之中,也就自然地顺理成章了。

三、审美意识的知、情、意系统

在这一系列的陶塑作品中,体现出黄胜审美意识在知、情、意之间的建构,趋使他将人物融含于整体造型之中。如此,一反常规构图与塑造手法,使得主体与背景互为图底关系,是瀚包一元的整体思维。其造型,回避了以突出人物为主体的常规做法,追求的是“形”的“整”和“意”的“隐”。这种将主体融入背景中的塑造表达,宛如一座大山,远观其势,近察其微。纵横的刀法,似将汉八刀般的率真质朴导入到当代的视觉认知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山听雨》陶瓷 25x30x15cm 2020

黄胜的这种“图像”生成,究其原因,应当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滋养分不开,渗透着他对山水画的深度认知。山水画以山水为主体,偶画有人物,其尺度与山相比渺小得很,这是中国传统“无我之境”文化思想在自然观中的反映。以此类比黄胜的陶塑,当见他把人物主体与自然山势融合在一体,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人生理想于自然中的畅怀纵情。黄胜的这种对传统的认知,具体而言,是对古典山水画的读取和再创造。因此,其视觉特征凸显其整体的视觉性以及雕塑所具有的空间性、体量感和由此产生的积健为雄之浑朴风格。

在黄胜新近的这一系列作品中,还可以观察出其“笔式”的变化,其间出现了直线、刻痕等线形肌理。此种抑扬顿挫之刀笔,犹如摩崖石刻,是心性回归自然,纵横迂回,随势就形的艺术表达。透过表象而观其里,当知黄胜的这种形式法则有一种潜在因子,即得益于他的书法修养。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的团块结构、纵横手法,似以大篆籀法揉入泥土,当釉色呈出包浆之感时,可收山石皴法之视觉效应,甚似水墨中焦墨与飞白,透出了一种墨色般的明度。这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形而上之思,融会贯通于形而下的雕塑当中的艺术实践。

这是审美活动认知、情感、意志系统的逻辑,也是“物观”与“心理”的对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智若愚》陶瓷 10x20x10cm 2021

四、材料、触觉与艺术情感

在此,要涉及到当代艺术对于物质的体会,即触觉。黄胜的陶塑之造型、肌理无处不体现出他将触觉感受呈现在视觉表达中,表现着对于雕塑艺术特性的感知。因而,可以认为黄胜的陶塑是从触觉感受来创作雕塑,又在触觉感受与审美选择之间产生了“交通”。

黄胜的艺术,是情感与物质介质之间的合一,是当代艺术观与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契合。当他手中的泥土被幻化出“造型”之时,他忘掉了形,忘掉了被技术法则所羁绊内心本真。他手捏泥土,完全陷入了自我的艺术世界。在此,思维信息传达于手中,手将情感延伸进了介质之内。其泥性随心,脱而达形,握手已逝,与古为新。这种与物质之间的形神之交和触感体验正是当代艺术所追寻的艺术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者不忧》陶瓷 20x10x10cm 2021

五、结语

黄胜的艺术一来以探讨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和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一来又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坐标,如此交叉而生成属于中国的、个性化的当代艺术。当代性陶塑艺术的产生与当代艺术转型相关,而评价黄胜的艺术则与上文提到的艺术本体和艺术修为有关。从传承与创新角度审视,黄胜的雕塑是对传统艺术的有机转型。

这是融古汇今具有世界共通语言的当代艺术,也是因为黄胜的艺术美在深情,才使得他能够走向了艺术世界的纵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下闲吟》陶瓷 48x21x48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雪寻梅》陶瓷 53x28x50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酒诗》 陶瓷 42x22x35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鹤游天》陶瓷 20x15x10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山行旅》 陶瓷 44x25x37cm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逍遥游》陶瓷 105x40x50cm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鹤》陶瓷 35x40x30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云》陶瓷 45x30x40cm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与天云闲》 陶瓷 40x25x30cm 2018

艺术经历:

2019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景德镇青白瓷艺术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

2018年4月作品《问道》参加北京“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

2017年作品《高山流水》特邀参加“2017空间转换——西安当代陶艺交流展”;

2017年4月作品《千佛印象》参加韩国第九届京畿道国际陶瓷双年展;

2016年作品《逍遥游》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银奖;

2016年11月作品《女人体》参加法国第二十二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

2015年作品参加“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

2012年作品《禅悟》参加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北京);

2008年8月作品《吻》参加第43届国际陶艺学会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展;

2008年6月作品《游春》获第五届江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8年1月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溪山问古”黄胜作品展

2006年作品《月下闻清琴》荣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

2005年11月赴韩国参加“疏通.扩散——韩.中.日国际陶艺邀请展”;

2004年6月作品《西江月》获江西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2003年9月作品《童趣》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三等奖;

2000年6月作品《妞妞》获第五届日本亚洲工艺展银奖;

1999年作品《女孩》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