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婆婆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大孙子非常聪明,小脑袋瓜儿非常机灵,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虽然有些存疑,但一段时间也接受了这样的洗脑,能临场反应的孩子,能不机灵聪明吗?

直到我看了一本育儿著作,才惊觉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我仔细观察了生活中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将对孩子产生终身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因为大宝,昨天晚上,和婆婆发生了正面的冲突。

大宝在沙发上吃果冻,婆婆看到了,问能不能给她吃一个,大宝面露难色,其实看得出来舍不得,但是又不想直接拒绝。我看到大宝为难,就对大宝说:“你就直接说不想给。”

婆婆笑着对大宝说:“其实你说给我,我也不会要的,奶奶哪里舍得吃你的东西呢?情商要高一点。”

类似的场景已经在我家发生了无数次。我直接对婆婆说,“她想给就给,不想给就不给,你让她违心说话,时间长了,小孩都人格分裂了。”

婆婆没说话,但是……

然后大宝给了婆婆一个果冻,婆婆笑着拒绝了,说:“不吃,奶奶怎么会吃呢?刚刚就是看你会不会给。”

我简直无语。

婆婆经常说大宝聪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我却非常不认同这个观点。最近看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我们常常会把孩子的交际当成是孩子的智商,其实大错特错。真正聪明的孩子,是专注的孩子,是投注于真实世界的孩子。

每天察言观色的孩子,无法专注于自身,把自己的价值感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以取悦别人为乐。这样的孩子,哪里还有精力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所谓的情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实际上是一种“一吹哨子,狗就吃饭”人为干涉形成的条件反射。孙瑞雪说:“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创造力并不好。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但是老人们却又告诉孩子们要情商高一点,说白了,不就是说假话吗?“孩子的心智被搞乱了,孩子没有机会组织自己的自我”,时间久了,孩子甚至会产生思维定势,她嘴上说不,其实内心拒绝,她就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变成了一个分裂的人。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吗?

再比如说,婆婆以前会问,妈妈和奶奶打架,你会保护谁?直到大宝回答奶奶,才满足。这也是在分裂孩子的人格,逼迫孩子察言观色。

我不想要这样“聪明”的孩子,我只想要一个真实,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孩子。只有真实,才会有界限感,才会有力量。

2

有这样两个孩子,你觉得哪个孩子更聪明?

第一种,每天小嘴可甜,察言观色,照顾大家情绪,是大家的小棉袄。

第二种,每天安静缓慢,甚至有些木讷,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玩耍和工作中。

第二个孩子的表现,其实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样子。

孙瑞雪说:“他们的思维安静而缓慢,像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缓缓流动,我们常用“浑浑噩噩”来比喻他们。他们整个的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在思考。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在这样思考。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塔恩反应较快,好像不需要经过大脑。“

如果把孩子心智搞乱了,逼着他,鼓励他说言不由衷的话,让他与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想法,现实事物分裂,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

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会“神游”,会走神,会从现实世界抽离出来,进入自己的幻想世界,看似坐在书桌前,但是早已经心绪抽离。

还有的人会逃避问题,逃避情绪,逃避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说在网络世界找乐子,这其实都是在幼年时期,精神胚胎没有发育好的缘故。

退到现实来说,成年人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要戴上面具,说一些不想说的话,笑一些我们不觉得好笑的笑话。但是为什么要小小孩,隐藏自己的感受,拒绝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面对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很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孩,都是拒绝正视自己,接纳自己,逃避自己。而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感受,觉知自己的感受的孩子,才能有走得远的力量源泉。

著名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将到哪儿去?

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善自己,这是人一生的修行,所以我不希望孩子从小就分裂自己,处于撕裂的拉扯感中。

我经常对大宝说:“你就是你,你不用讨好别人,不用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而故意说一些什么话,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无条件爱你。”

有人说,难道孩子听懂社交语言不好吗?我想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了解这些,运用这些,但是在童年时期,我只希望她能运用自己的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感知,去建立初步的认知模型。

当然,我知道婆婆带孩子的辛苦,也知道老一辈人思想的传统,而且小孩子是在众多家人不同的教育中,最终形成自己的人格。但我仍然希望自己成为影响她最大的人,我想教会她做自己,而不是以别人为坐标,终其一生,都在别人的影子里奔走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