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又被称为燕赵之地。

河北博物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广场,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以下就对河北博物院30件馆藏珍宝(下)进行盘点。

16. 北魏延兴五年铜鎏金立形释迦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像高32.5厘米,背光宽6.6厘米,铸造于北魏延兴五年(475年),高肉髻,面相丰圆,弯眉长目,面带微笑。身着右袒式袈裟,薄衣贴体, 跣足 立于莲座上。左手下垂,右手施无畏印。身后背光由外到内分为火焰纹舟形大背光、卷草纹椭圆形小背光和莲瓣纹圆形 项 光三层。莲座下有四足方床,两足分别刻坐佛一躯。背光反面阴刻坐佛一尊,佛身后亦有背光、 项 光三层。方床背面刻铭文:"延兴五年四月五日,张次戴为佛造释迦门佛壹躯"。1967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孟村,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像形体较大,通体鎏金,躯体雕刻精美,强健有力,镂空火焰纹的背屏形制罕见,整体而言风格较为华丽,是北魏有明确纪年的少数金铜造像之一,堪称北魏中期佛教造像精品。

17. 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壁画出土于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墓道入口处东壁画青龙,西壁画白虎。其后,两壁均画14人的仪卫行列,其中8人持械站立,6人执盾坐于棨戟架后。墓道北段上层壁画自南而北画镇墓威神、羽人、凤鸟等形象,旁缀莲花纹。甬道南口拱券上方绘圆睛尖喙绿翅的大朱雀,左右两侧各画手舞足蹈的镇墓威神。甬道两壁各画3或4名侍卫。甬道南端券门西侧残存火焰,宝珠画面。墓室北壁上沿残存龟蛇缠绕图像,下绘女子7人,居中著冠者似为墓主人茹茹公主,两侧为侍女。西壁上沿残存白虎图像,下绘侍女10人。东壁残存少量人物头像,容貌服饰似为男子。南壁画面全 泐 。茹茹公主,东魏高欢第九子高湛妻子、柔然(茹茹)可汗阿那瓌孙女,死于东魏武定八年(550年)。1979年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大冢营村茹茹公主墓,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墓壁画面积近150平方米,布局极为严谨,人像比例准确,服饰生动逼真,显示出作者具有卓越的写实能力,各种神怪皆作驰驱奔腾之状,收到了满壁风动、如磔鬼神的艺术效果,为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堪称北朝壁画的上乘,填补了东魏艺术的空白。

18.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壁画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百余位仪仗队员的服饰更是多种多样:有的身着朝服,有的便装打扮,队列中还出现了两名身着铠甲的武将。人物服饰体现了北朝服饰发展的南北融合性。壁画中大多数人下穿大口裤,这种大口裤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连裆裤与中原地区的裙装相融合的产物。墓主高洋,北齐开国皇帝,齐神武帝高欢次子,母亲为娄昭君,天保十年(559年)暴亡,乾明元年(560年)葬于武宁陵。1989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壁画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气势宏伟,场面壮阔,东西两壁布局对称,整体构图合理有序,形象写实传神,继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为唐代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19. 北齐天保七年释迦牟尼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尊汉白玉石释迦牟尼佛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赵郡王高叡为其亡伯(献武皇帝高欢)、亡兄(文襄皇帝高澄)所造,所用工匠当为国内或宫廷中的雕塑高手。佛像面相浑圆,细眉,长眼,双目垂睑下视。身着袒右袈裟,披偏衫,薄衣贴体,最为难得的是佛像底座上还有题记,既有确切纪年,又有造像者及为之造像人的姓名、官职,还有所造佛像的佛名。原藏于灵寿县幽居寺塔,佛首1996年被盗,后辗转被信众转赠给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星云大师痛心于佛像身首分离,遂发愿将佛首无偿捐回大陆。2015年5月23日,星云大师捐赠佛首仪式在台湾举行,这座佛像终于身首合一,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佛像衣纹稀疏作双阴线,线条细而流畅,底座刻有题记,包含确切纪年。造像者及为之造像人的姓名、官职,还有所造佛像的佛名,这是现存的一个孤例,也是研究北齐政治、军事、官制、佛法、书法、雕塑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是21世纪初所见北齐时期雕刻最为细致精美的圆雕作品,国宝级文物。

20.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尊高54.4厘米,口径15.1厘米,底径18厘米,喇叭形口,长颈,丰肩,腹饱满,高足。莲瓣纹盖,盖顶正中有堆塑的覆莲捉手。颈肩之间安六个双 泥条 系。颈中部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弦纹上部堆贴模印的团龙纹,下面堆贴兽面纹。肩部至底足装饰6层不同形态的莲瓣,肩部堆贴的两层双瓣覆莲,莲瓣圆润舒展;第三层莲瓣凸起的瓣尖恰在腹体中部,采用深雕技法刻出,棱角清晰锋利,每瓣的根部还加饰一片模印菩提树叶;第四层仰莲贴在下腹部;高足上的覆莲亦用深雕技法刻出。通体饰青釉,釉色青绿。1948年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封氏墓出土,共四件,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尊形体高大,造型古朴,气魄宏伟,繁 缛 华丽,采用浅刻、深雕、模印、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北朝青瓷的代表性作品。

21. 唐三彩塔式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罐高6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23厘米,分为盖、罐身与底座三部分。罐盖分为两层,上层置硕大的桃形钮,下层状如倒扣的玉璧底碗,两层之间粘贴模印的胡人像和蹲兽各三个,相间排列。罐身直口,圆唇,短颈,丰肩,腹部浑圆饱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肩部划刻弦纹,罐身饰席纹,腹部对称堆贴三个模印的迦棱频迦像。底座中空,高度超过全器的二分之一,分为三层,上层为承托罐身的盘口,中层为圆柱形,上下边缘有凸棱,腹壁划刻平行竖线,并开有3个门。顶面为弧形,上贴三个模印的卧兔。下层是喇叭形高足,中部划刻弦纹,并开有3个门。通体施黄绿相间的低温铅釉,互相浸润,流淌交融,凝重中见活泼,绚丽而不乏雅致。20世纪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这件三彩塔形罐造型高大,结构复杂,采用了划刻、模印贴花、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是唐三彩中罕见的精品。

22. 唐定窑白釉凤首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首壶系受波斯文化影响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器型,流行于唐代。此壶高38.6厘米,为三角形壶口,长颈,溜肩,长圆腹,喇叭形高足,结带状柄。壶盖塑成凤首形,盖面刻划羽毛纹。1997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壶胎体洁白坚硬,釉色白中泛青,器形高大,造型精美,是晚唐时期定窑的精品,是这一时期瓷器中屈指可数的艺术珍品。

23. 五代彩绘浮雕女伎乐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彩绘浮雕女伎乐石刻长136厘米,高82厘米,图中有人物15人,人物面朝墓内,采取面右方站姿,分前后两列,最前者为一男装司仪。乐伎 均 着长裙,有披帛,面部相似,丰腴圆润,仍存唐杨妃美人之余韵。乐者都梳有高髻,簪珠花,唯有前列居中弹奏曲颈琵琶的女伎,发髻梳法较繁杂。司仪戴幞头,手持一长杆,末端结有彩带,指挥众女合乐,前有二小儿作伴舞姿态。浮雕制作精湛,人物姿态生动,有似簪花仕女图神貌,具有颇高的艺术水平。墓中类似的石雕有两块,大小相同。另一幅为彩绘捧物侍女图,为面朝左方站立。1994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石刻线条唯美流畅,姿态生动,似按同一节奏动作,极富音乐韵律感,使人观之如闻其声,颇具盛唐风格,国内仅见,可谓世所罕见的艺术珍品,在唐至五代的石雕艺术中均属上乘经典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24. 五代彩绘浮雕女侍奉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彩绘浮雕女侍奉石刻高82厘米、宽136厘米,1995年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出土。此为墓后室东壁浮雕,汉白玉石,着色,表现侍奉墓主人的队列。这组侍女群雕,经过雕刻者的精心构思,他们手持各种器皿。侍女发式也比较复杂,有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单髻,丛髻等,头戴花,上插白色梳。柳叶细眉,樱桃小嘴。内为抹胸,红色或者白色长裙,外穿褐色,白色,红色,三色的窄袖短襦,在襦裙上用细墨线描绘出散点花卉。肩上披着披巾,腰上系着绦带,脚上穿着高头履,每个高约0.54米。1994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浮雕除队前一侏儒外,有侍女十三人,手中各持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具、器皿,衣裙飘逸,动感十足,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唐至五代时期的石雕精品。

25.北宋海棠花式玛瑙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玛瑙是我国传统的玉石之一,矿物学名叫玉髓,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它和珍珠并列为珍宝一类。玛瑙色彩丰富,体呈半透明玻璃光泽,素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玛瑙是玉雕中的一大品种,作品巧妙利用玛瑙特点,根据其颜色和纹理造型,玛瑙制品由此活色生香。玛瑙易损,故传世的玛瑙制品极为珍贵。玛瑙碗尤其工艺精美的玛瑙碗是不多见的。这件玛瑙花式碗为宋代产物,高5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5.7厘米,深腹,圈足,形若盛开的海棠花,周身有疏密不均的环状纹。六瓣柔和妩媚的“花瓣”上,可见紫红色斑纹,虚实相生,相得益彰。1966年天津市进出口公司收购,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碗质地致密、晶莹剔透,整器琢雕自然流畅,典雅秀丽、别致脱俗,周身有层状纹等多种不规则天然纹饰,充分展现了玛瑙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特性。

26.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盖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至底部渐收,宽圈足,足底露胎,胎色白,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该罐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润泽光亮,所绘纹饰题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全器装饰纹样达10余层。盖顶塑一昂首翘尾蹲踞的狮子,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罐身颈部饰一周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下垂的云头内采用蓝地白花装饰技法绘水波莲花,云头之间点缀折枝菊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以釉里红涂绘,瑰丽的红色与莹亮的蓝色交相辉映,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莲瓣纹。器物上的装饰纹带或写实、或变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罐既具有青花幽静雅致的特质又融入了釉里红浓重热烈的色调,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是存世元青花中的顶级艺术珍品,国宝级文物。

27.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瓶口径6.6厘米,底径14.5厘米,高51.5厘米,小口折沿,细颈丰肩,腹部较长,足微侈,通体作八棱形,瓶盖亦为八棱形。肩部和近底部采用白地青花技法绘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分别填绘凤鸟、奔兽、花卉。器身主题纹饰以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海水龙纹。蓝色的海水衬托着四条矫健的白龙,龙体采用刻绘结合的技法,用手抚摸龙体微微凸起。龙均为双角,头小,颈部细长,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异常凶猛生动。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主题突出,气势宏伟,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示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国宝级文物。

28.元青花八棱狮球纹玉壶春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瓶口径9.7厘米,底径9.8厘米,高32.5厘米,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出土。通体作八棱形,侈口,细颈,上腹较瘦,下腹圆鼓,圈足微侈。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八层,颈上部饰蕉叶纹,颈下部和近底部饰变形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双狮舞球,狮子四周缀以火焰、方胜、灵芝、双角等杂宝纹。各层纹饰之间隔以回纹、卷草纹和钱纹。圈足饰双层莲瓣纹。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瓶造型优美,纹饰生动清晰,青花色泽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成型工艺复杂且难度大,是难得一见的青花瓷器,是元青花中的典型作品。

29.元青花龙纹食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盒通高10厘米、口径21.5厘米,盒身扁圆,盒盖与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中间有什锦隔盘,圈足。隔盘共分为五格,中间为圆形,周围用四个“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隔。盖面绘团龙纹,龙小头、细颈、三爪,气势雄伟,追逐着火焰宝珠。坡形弧面绘海涛纹,直壁上绘钱纹。盒身绘卷草纹和莲瓣纹。胎白,细腻坚致,青白釉,青花发色较浓艳。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盒胎质细腻坚致,青花发色极为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旧日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见证,又可以使我们充分领略元青花的瑰丽与神奇。

30.元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釉描金是元代景德镇首创,烧制时先在坯体上施含钴釉料,高温烧成,既而在蓝釉上描绘金彩花纹,复入低温炉焙烧。其工艺复杂,难度大,成品极少,这种用金彩描绘花纹的技法最早见于唐代,以后宋、辽、金的瓷器上也均有所见。此杯通体施蓝釉。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外壁绘折枝梅花,笔法简洁流畅。内口沿勾出一条细弦纹,杯心绘折枝花朵,金彩在蓝釉的衬托下闪闪发光。蓝釉描金,是元代景德镇创造的特殊装饰技法,先用高温烧制成蓝釉器物,而后用金彩描绘纹饰,再入窑炉低温烘烤。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元代蓝釉描金器物极为罕见,此杯保存完好,描金完好,十分难得,是元瓷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