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在录取形式越来越多变的形式之下,北京市鼎石学校的3位同学在早申阶段,就分别收到了耶鲁大学、韦尔斯利学院、剑桥大学的录取。除了他们优异的成绩,更让人好奇的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成就“学霸”的不仅是对学术的兴趣,还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时下,也更需要互助的共赢心态,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文丨周岁 编丨Luna

被耶鲁大学的招牌历史系看上的文书是怎样的?

北京市鼎石学校的12年级何俊实,选择在文书里写自己有关美食的回忆——

有姥爷给自己做糌粑:“姥爷用勺子舀了一些青稞粉,再把坚果状的粉揉成潮湿、易碎的面团。他给了我一个长方形的糌粑,脸上带着令人振奋的微笑。”

有自己突发奇想做苹果派:“随着每次揉压面团,僵硬又不好对付的黄油逐渐变得光滑,逐渐与面团融合。经过反复的揉捏之后,厨房里已满是面粉,而我人生的第一个糕点面团终于完成。”

何俊实是看着《地狱厨房》长大的,还一度以去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学厨艺为人生目标。但在进入鼎石以后,他慢慢发现了美食以外的另一个兴趣——历史。他的论文还被导师Johnston博士评价为“最好的学生论文之一”。

何俊实

像何俊实这样不仅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成绩斐然,还在“副业”兴趣上也出类拔萃的学生在鼎石并不是少数。

和他同年级的郎玛沁歌,从小练习钢琴,还曾以专业音乐家为目标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但后来,她在鼎石找到了与文学的共鸣,也仍在坚持弹奏钢琴,并且被全美第一所女校、文理学院TOP5之一的韦尔斯利学院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郎玛沁歌

还有喜爱理科的常柏龙,不仅被剑桥大学的科学专业录取,私下竟有着画油画的爱好,还曾做出了“物理+艺术”的独特作品。

常柏龙

有趣的是,外滩君在和几位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没有太多“牛娃”的“超能力”,也遇到过努力却没有回报、时间不够用等青春的烦恼。但是在鼎石的学习,让他们能够自然成长,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感兴趣的专业,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学会了怎样解决自己的烦恼。

他们是优秀的,也是真实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让孩子们找到了人生方向

每次遇到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情的同学,外滩君都会好奇,这样的兴趣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在鼎石,同学们的兴趣源于不断的体验与探索。在学海畅游的过程中,他们先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比如何俊实对历史的兴趣就完全是在鼎石培养起来的。

10年级时,在Deborah Johnston博士的世界文明史课上,何俊实第一次了解到了“抗议音乐(protest music)”,这类音乐的内容很丰富,有抗议战争的、抗议持枪的,还有抗议种族歧视的。比起那些历史大事件,音乐这一内容显得有些冷门,但何俊实对历史的感官却就此打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protest music相关人物

“抗议音乐就是看这类歌的历史,然后就觉得学得特别有意思。让我意识到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你坐的椅子有一个演变的历史,窗户也有。”

最让他觉得欣喜的,应该还是历史和美食的结合。“历史可以把美食联系到社会、文化。比如美国的很多美食是法国人过去后和当地饮食融合产生的,还有华人在美国创造的美式中餐。”

何俊实说,历史的宽泛接纳了他所有其他的兴趣。尤其是,Johnston博士也喜欢研究美食和烹饪,共同语言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也给了何俊实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Deborah Johnston博士为指导学生烘焙了蛋糕

而最让何俊实意外和难忘的,还是Johnston博士的一条评语:那是他就“冷战”主题写的一篇论文,被Johnston博士评价为“最好的学生论文之一”

这让何俊实感到惊讶,他说那时候对自己写历史论文的水平其实还没有什么概念。但这条称赞着实给了他不少信心。“那之后我发现,自己确实英语能力还算不错,然后历史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学得也不差,整个经历都让我觉得很开心。”

其实,他10年级上的英语课新闻写作工作坊和Marjorie Perry老师早就给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曾在北京一家英文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家人和美食的文章——《姥爷的糌粑也许不适合所有人,但对我来说它就是整个世界》,其中他写道:“我们最喜欢的食物通常并非高档餐厅里的精美菜肴,而是那些伴随我们长大、能引发回忆的食物。”他的写作潜力,对生活体验的洞察,以及思考,早就有所体现。

而“典型理科学霸”常柏龙,自小就对科学探究有着强烈的兴趣,进入鼎石以后,更是如鱼得水。

在学习了酯化反应以后,他就想到研究“果汁解酒的原理是不是果酸发生了酯化反应”这个课题。化学老师听说以后,也非常感兴趣,帮助他一起设计实验。他们先后提出了其他几种假设和情形:“会不会是维他命在反应”、“温度能否加快解酒”等。

不料,常柏龙又遇到了问题——无法测量反应后的产物里有没有酯类。为了搞定这关键一步,常柏龙和他的化学老师,以及另一位化学老师组成了“临时战队”,三个人在课后像开研讨会一样探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实验前前后后耗时一个多月才完成,老师们的鼓励和探讨也让常柏龙难忘。他的科学家之心,也在这些科学探究里成长得更为茁壮。

还有喜爱读书的郎玛沁歌也在鼎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此前,她一直都以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为目标而努力,但渐渐地,她越发觉得只有音乐的生活困住了她,她希望自己可以看到更宽阔的世界。

在鼎石的中文课上,她在中文教师杜静卉的指导下,深入阅读、分析、评论经典作品,在“文学剧场”用不同的形式去理解文学、展示自己,她的视野和世界也不断变得更加开阔。

“文学剧场”是鼎石于2019年2月启动的一个阅读项目,希望通过线下分享,能够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建立“共读”的习惯。《小王子》、《苏格拉底之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老人与海》……这些作品都曾在“文学剧场”中被阅读和讲述。

在“文学剧场”讲述现场分享自己观点的郎玛沁歌

她曾在文学中找到对孤单的共鸣,那是她过去练琴时常要忍受的感受:“龙应台说,孤独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史铁生说,人生的三大困境之一就是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彻底地沟通;萨特也曾说,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

她写文学对自己的意义——“无论是苏格拉底对答案的无尽探求;海明威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以荒诞见真实的卡夫卡;还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史铁生,都刺激着,唤醒着,填充着我们无知、麻木、荒芜的内心。它扩展、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高度,给予我们追求答案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越辛苦,

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业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鼎石的“学霸”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学霸”,不在于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多少内容,而在于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很多同学眼中,何俊实甚至像个“学神”:他不仅身负学生会主席、宿舍长、篮球队长多项职务,还能保证自己的学业不受影响,关键是他还能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

但是在何俊实看来,这并不神奇,他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Work hard, work smart, and work consistently.

这还要从何俊实的篮球经历说起,10年级刚入队时,他也只是个只能上场几分钟的冷板凳成员,“成为主力”是他那时非要达成不可的目标。

为此,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投篮。每天早上6点是第一波训练,下午有训练就参加训练,没训练就自己加练,晚自习写完作业后再练45分钟,甚至还会牺牲睡眠时间来练习。

但一天练习三四个小时的他,并没有在赛场上获得想要的回报。不仅如此,因为花了太多时间练习篮球,他的学业也不知不觉落下了,就连一向放心儿子学业的父母也感受到了变化。

这时候他意识到,自己闷头训练虽然辛苦,但并没有找准努力的方向。就像爸爸说的:“组织后卫虽然不是进球的主力,但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相当于场上的半个教练。”

“Work hard, work smart, and work consistently.”这是他总结出来的训练策略,除了投篮技术,他也开始注重自己在球场上的职责,以及跟同伴的配合,更多用脑子去打球。这正是他的策略和表现,将他领上了队长的位置。

在学习上,何俊实也在贯彻这一策略。

“学习也不能傻学。”他说。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什么科目强势,什么科目弱势,什么知识点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点还比较薄弱。然后再各自分配好时间,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

如今,他每天下午运动后,会先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然后确定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再花三四个小时学习和复习,几乎每天都能10点半睡觉,最忙的时候也不超过12点。

而郎玛沁歌的情况和她选择的学习策略则有所不同。

刚入学鼎石时,她已经有两年没有上过文化课了,加上鼎石有不少英文授课的课,对她来说不仅要补上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还要跟上老师的上课进度。

与此同时,她还坚持每周一天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音乐专业课程,连上课时间都要比同学们少一天。

面对这样的情况,郎玛沁歌做到了两点,一是专注,二是坚持。听起来简单,但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真正贯彻了自己的想法。

每周比别人要少上一天课,郎玛沁歌非常珍惜在鼎石上课的时间。不仅把老师、同学的观点都记录下来,还积极提问,笔记本上还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反思。

“今日事今日毕”的风格让她对学习上的疑问不断刨根问底,不管是自己探索,还是向老师、同学请教,她不解决就不罢休。

中文老师杜静卉说:“在课堂上说一遍的知识点,在有些学生还不在意的时候,郎玛沁歌已经深深地记在了脑子里。第二次说起,郎玛沁歌就已经学以致用了,第三次,她就能使用得非常纯熟了。”

缺课那一天的课程,她会通过邮件询问老师课程内容和资料,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乃至一些睡眠时间来补上。每天放学后,她先花两三个小时练钢琴,再写作业。有时候到凌晨1点都实在没写完,就先睡到早上5点,起来再把剩下的作业完成。

“做一件事就投入一件事,专注非常重要。”这是她的切身体会。

像她这样拼命三郎一般的学习,老师和家人都曾经劝说过,音乐和文化学习不如先用心管其中一头。但郎玛沁歌没有答应,练琴虽苦,但从小就和音乐相濡以沫,音乐早就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而鼎石的学习则给了她未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虽然不走钢琴专业的路,但钢琴依然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鼎石的生活,我更不会放弃。”咬牙坚持下来后,郎玛沁歌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俗话说千人千面,何俊实和郎玛沁歌也让人看到,学霸也不总是相似的,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仍然是他们身上不可忽略的共性。

竞争不是学习生活的本色,

同伴间的情谊才是最珍贵的宝物

在越来越“卷”的当下,竞争成为了很多人面对教育和学习时一个心照不宣的标签,同学间的情谊有时也被笼罩在这片阴影之下。

但在常柏龙身上,帮助他人却是一个亮眼的特点,“我希望成为一名教育者,为更多的人带去改变的力量。”这样的教育理想即便在鼎石也不常见。

从9年级开始,他会在每次数学统考之前,给身边的同学发送数学复习文档,里面是他梳理的重要知识点,以及考试可能会考到的题型。

常柏龙(左一)和朋友们

在10年级的IB个人设计项目里,他选择做一本电子版《数学学习指南》。一方面是老师们的影响,深受老师帮助的他也产生了要帮助同学的想法;另一方面,对科学的敏锐感受也让他看到线上平台和网络资源给学习的帮助。

“现在很多的教科书更多还是教学生基础知识,但其实网上的资源也很多,所以我想这些资源归纳到一起,帮到学弟学妹,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终,这本《数学学习指南》梳理了10年级数学课的所有知识点。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除了概念解释、重点词汇、例题讲解、复习资料等板块之外,他根据自己学习时的经历和使用的资料,整理了不同网站的讲解、参考资料。

在个人设计项目里,常柏龙为同学们创作了一本《数学学习指南》

甚至在考SAT的前一晚,常柏龙还和好朋友一起讨论比较偏门的数学统计考点和语法考点。在别人看来,考前的两个小时或许是珍贵的复习时间,但是常柏龙仍然愿意帮朋友查漏补缺,共同“上岸”。

除了在课内学习上给同学们帮助,常柏龙还在课外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别人。

最让外滩君难忘的是他参加“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比赛的经历。USAD是一项内容多、时间长的团体项目,比赛包含十个科目,但是最初,学校还没有专门的俱乐部能够组织学生参赛。

为了能够获得学校的支持,常柏龙直接找到校长,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

“很多比赛都是单科的,比如数学、物理、写作,但USAD涵盖了很多科目,就像一个书面版的‘最强大脑’,这种通识的教育比赛特别吸引我。”

“每年的比赛都有一个主题,在备赛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对主题理解得更清晰透彻。”

“比赛还需要团队之间的协作,因为大家肯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科目,比赛时候需要策略配合。”

看到常柏龙参赛的决心,校长也被说动了,支持他和同学搭档参赛。那一年,常柏龙和组队的同学们获得了第七名。第二年,常柏龙成为队长,继续带队再次参赛,斩获了全球赛Division 3全球第二名的成绩,也是唯一一支在此次国际赛中获奖的中国队伍。

今年是第三年,常柏龙本可以选择继续参赛,但是,为了让以后更多的同学能参加这项比赛,他决定开设一个鼎石活动项目(KAP),以学生教练的身份,用自己的参赛经验指导更多的同学参与。

KAP是鼎石课程表中“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通常在下午3点开始,内容涵盖语言、艺术、体育、兴趣社团等,目前已经开设了300多个项目。不仅学校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开设KAP的活动项目,就连学生自己也可以为KAP添砖加瓦。

常柏龙的USAD俱乐部就是如此,从此,鼎石的学生往后在校内就可以找到同学组队,以学校团队的名义参加这项赛事。

他自己也说:“在鼎石社区,我们一直被鼓励,不仅仅当一个学生,而要思考如何为他人、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曾经受益于以往毕业生在鼎石留下的传统,我也希望USAD俱乐部会成为未来鼎石的新传统,并一直传承下去。”

而常柏龙对同学们的付出也早就有了一样的回应。在他还未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结果,正在等待哈佛大学的结果时,同学们还特意为他举行了一个“祈祷仪式”。晚上,大家也都愿意一起坐在食堂交流分享,10个人的桌子往往能挤到差不多20个人。

在“一颗种子计划”KAP里,老师和同学们为常柏龙庆祝生日

何俊实也是一样,在耶鲁放榜那天,他6点就起床查申请页面,看到页面弹出“congratulations”他还有些不敢相信,反复确认之后,他立刻通知了家人和好友,又下楼告诉了两位关系要好的学弟。学弟们得知消息以后,整个男生楼层都热闹起来,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在鼎石,这样的暖意融融的氛围,成就的不是一个两个孩子的成功,而是闪闪发光的孩子们相互成就,还有一届接一届相互帮助的传统。

研究中国文化,

让他们拥有了走向世界的跨文化能力

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鼎石?”时,三位同学都提到了鼎石的“中国主线”

确实,那个“以国外教育为尊”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如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跨文化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鼎石,“中国主线”的内容更是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

在小学,孩子就已经耳濡目染地学习中国神话传说、节日习俗、美术、武术等内容;

到了中学,独具匠心的“中国与世界”融合课程更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课上,中国老师会用中文讲授中国历史,外籍老师则会用英文讲授对应时间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去年,同为12年级学生的左纯溪经过2年的策展调研、筹划和准备,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千孔洞窟 万象之上”走进了鼎石,这也是该展览首次进入北京的中小学。这不仅是对过去千年文明的致敬,也给了学生更多延续文明和传承未来的责任感。

10年级的“鼎石综合设计项目”(Capstone),需要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中国课题,并开展独立研究、撰写论文,这更是他们跨文化能力的集中展示。

中国文明史老师黄麒这样说过:“作为中国主线课程的总结,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项目,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中采撷某个瞬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较小的视角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家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喜爱历史的何俊实就选择了和家乡有关的主题——《文物保护与修复价值分析:以布达拉宫壁画为例》,研究了西藏布达拉宫的壁画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询问了姥爷布达拉宫的历史、松赞干布的故事等等。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写专业论文,但是通过研究,他感觉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深入认识了家乡藏族的文化艺术,也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何俊实的姥爷

在11年级,何俊实又参加了全球顶尖人文社科类竞赛之一的约翰·洛克论文竞赛。围绕美国的囚犯问题,他的论文涉及了历史、政治、司法、经济、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而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准备选题、搜寻整理材料,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都和Capstone的论文非常相似,此前的论文写作经验也让他在这次比赛中更加得心应手

最终,何俊实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历史类论文“Very High Commendations”的评级。

衷爱音乐的郎玛沁歌,则选择研究音乐。2019年底,一位外国钢琴演奏家于中国演奏了《黄河协奏曲》,多元的音乐风格使她大受启发,从而将研究内容聚焦在了创作背景对音乐艺术表达的影响上。

她不仅查阅了《中国音乐史》、《走向接受美学》等书籍、期刊资料,还采访了曾经参与过《黄河》改编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刘诗昆先生,以及民族歌唱家陈燕妮女士,借由《黄河协奏曲》研究了政治与艺术、个人与文化的关系。

郎玛沁歌在论文中使用的图片资料(从左到右依次为:《黄河协奏曲》原谱、魏晋礼乐的繁荣景象)

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她写道:“尽管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中对于情感的描摹,无论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抑或是爱国情怀,都有着相似之处。无论是由西方调性与形式所谱写出的爱国颂歌,还是由中国调式与乐器所描绘出的爱国篇章,尽管时代与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在情感表达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和三位同学的聊天时,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他们个性迥异,何俊实有着历史学者那样的沉稳,郎玛沁歌有着文学家那样的细腻,而常柏龙则具备了科学家一样的清晰条理,但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共同点——谦逊、认真、有探究心、有同理心,也有行动力……

他们的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正是鼎石学校教育的成果。鼎石成立至今,已有8年历史,5届毕业生,虽然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是这届仅早申阶段就收到了耶鲁、牛津、剑桥、西北大学、韦尔斯利学院等等顶尖大学和文理学院的橄榄枝。

加上这两年来录取形势大幅波动,一线城市的申请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样的成绩,在群雄林立的帝都也称得上是可圈可点。而鼎石学子的们故事也远未结束,他们也会像这三位同学一样,从懵懂经历蜕变,成长为用于面对未来的明日之星。

「鼎石教育沙龙・线上系列」

邱志杰:与那些毁灭性的力量争夺青年

2022年3月18日 19:00—20:00

【特邀嘉宾】邱志杰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对话嘉宾】刘媛

鼎石市场及传播部总监

【活动看点】

▲大众对于艺术的三大迷思是什么?

▲艺术之于大众,究竟有何作用?

▲为什么当代艺术最适合儿童艺术启蒙?

▲何为理想的艺术教育?

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观看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