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明确安徽省未来五年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

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主要指标明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型省份。

2035年建成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初步探索出一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新型举国体制的安徽路径,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8%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双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积极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总数超过250家。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幅达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之比达1.6%左右,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此外,创新协同效能更大提高,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到2035年,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面提升拓展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性能,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聚焦脑认知、类脑智能、计算智能、芯片与系统、科技伦理等方向,布局建设“一院多中心”;聚焦生命科学、人口健康、疾病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8+1+N”研究平台,形成覆盖科学发现、技术研发、临床试验、示范应用等全链条融通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二次能源的储存输配、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等方向,布局“1+4”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能源研究平台……

我省将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国家多学科创新发展支撑平台。推进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建设和运行,打造科技攻坚主阵地、成果转化新高地、产业创新动力源。谋划建设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各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类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

坚持高点定位、融通创新、开放合作、生态人文,促进科技、产业、人才与空间有机耦合,推动体系化科技创新,持续产出丰硕的前瞻性、原创性成果,培育形成更多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打造科研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服务完善的国际一流科学城。高标准建设量子中心、人工智能小镇、金融小镇、科学岛“科创走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际交流区和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区。

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

将“科大硅谷”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示范工程,到2025年,“科大硅谷”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提升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级

完善示范区建设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持政策,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勇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涌现更多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创新成果。完善区域创新互助合作机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市争取高新区适度扩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等合作共建园区。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面向全球集聚高水平创新载体,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改革、国际化网络建设和军地双向转化。

启动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5年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100家。

实施十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强化科技支撑和应用示范,深入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实现突破。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十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创意、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智能家电、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我省创新优势,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增强十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为构建新兴产业集聚地筑势赋能。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提高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凝练筛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集成电路领域开展自主可控高端芯片设计技术、先进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先进存储技术等方面研究,在新型显示领域发展核心材料、装备等技术,在新能源领域重点研发可控核聚变,制氢、储氢及运输等技术,在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领域优先支持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等技术。记者 于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