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大国,自《诗经》《楚辞》以降,可谓群星灿烂,名家辈出。历代传下的这些诗词,或言家国大事,或抒闺阁愁怨,或说谐趣人生,或道人世哲理,或发失意悲叹,或诉相思之苦,事无巨细,共赏雅俗。人生百态,尽显其中。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学习古诗词,既赏心悦目,又可增生活智慧。 眼下,专供小学语文教学参考的资料,有些针对性弱,有些又不得要领。随着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教师迫切需要一些专门性的参考资料。《统编版小学古诗词赏析与教学》就是为满足这一要求所做的尝试。

有情即美,无理而妙

——杨万里《小池》赏析

统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第二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很多人喜爱这首诗,觉得意境美、有情趣,但要分析起来,又好像也说不出什么根据。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读这首诗,不妨先细细品味一番,看看这首诗歌艺术表现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因情而美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诗歌开头两句,乍一看只是写景,可是细细想,却处处写情。

有学者以为,《小池》一诗,“诗中之物,无不透着一个‘小’字,加上诗题‘小池’,通体小巧玲珑,天真妩媚”。这样的评论,的确抓住了这首诗的景物特点与意趣特色。请看:泉,只是“眼”;流,却是“细”;荷,则“小”;角,乃“尖”。这些就是《小池》一诗呈现出来的玲珑剔透的整体形象。

小而巧的景致,引出诗人既珍惜又怜爱的情感,十分自然。这就是抓住了人的审美直觉。

看到“泉眼”,看到“细流”,却听不见“声音”。玲珑中有无声的流动,流动中又蕴含着静谧。这就是“泉眼”“无声”“细流”带来的雅致。“树荫”“照水”,荫绿的树影,明丽的池水,透出春景温和与空明的静穆。

雅致也好,空明也罢,当然都需一个雅致的人相对。

懂得这景致的诗人,既珍惜,又怜爱。诗人这份“惜”“爱”之情,恰是景物化为诗境的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凡作诗,最讲究一个“情”字。王国维谈词时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如此,诗歌又何尝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理”而妙

严羽在《沧浪诗话校释》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也是《小池》的艺术魅力所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乍一看,很是无理。既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以常理论,即便蜻蜓飞来,立在上头,也不过“才”到而已,怎么会“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这,“不合理”。

如严羽所言,必得“有别趣”,方可“无理”。那么,这首小诗的“别趣”何在?

按理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既小(不起眼)又弱(难禁风;自顾不暇,娇柔可怜),可是却已被眼明身巧的蜻蜓盯上了。她飞过来,似乎有几分迫切。这就是本诗“静”中隐藏的“动”,“小”中带有的“趣”。

因“有别趣”,虽“无理”,读者非但不觉得诗人“取闹”,反倒分享了诗人内心的惊喜,表现手法的高妙。读者读来,只觉得诗人恰好写出我们“心中有,口中无”的微妙感受,只是拍案叫绝。

这就是严羽说的“无理而妙”的秘密。

树荫”与“树阴”

学生学这首诗,默写的时候,常会把“树荫”错写成“树阴”,老师很苦恼。

要找出学生错误的根子,老师才好帮学生免于落入这烦人的桎梏。

“荫”的繁体写作“蔭”。《说文解字》解释,“蔭,草阴也”,谓草木荫翳,繁盛貌。因此,这里“树荫照水爱晴柔”大致相当于“绿树繁荫倒映在水中,在晴和的水光里显得分外柔美”,说的是绿树的倒影。

“阴”的繁体写作“陰”。《说文解字》解释,“陰,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侌聲。”,本义土丘。水之南,山之北,都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今天常说的“阴影”的意思。

学生将诗中的“树荫”写成“树阴”,把它理解成“树的阴影映在水面上”,好像也讲得通。但是,首先,这是误解。其次,从表达效果说,让诗歌失去了通明的意境。看到池水中绿树的倒影,与看到池水水面的黑影,审美效果,迥然有别。

学生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可能就会大大减少默写的错误了。

本文选自《统编版小学古诗词赏析与教学》

《统编版小学古诗词赏析与教学》

鲍道宏 著

978-7-5760-2298-8

59.80元

内容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古诗词该怎样赏析与教学?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所选篇目主要来自教材第一部分,即课文。另外一些篇目来自作为教材各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材料和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诗词,是辅助部分。每首诗词解读、赏析之后,作者都基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力求根据古诗词本身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状况,依据自己多年研究教育教学的积累,尝试提出教学建议。

本书既非一般古诗词解读、赏析的专著,也非泛泛谈论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书,而是在解读、赏析基础上专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著作。即便解读、赏析,也时时想着教学。它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而作,也可供对古诗词特别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参考。

作者简介

鲍道宏,安徽繁昌人。教育学博士,教授。1981年中师毕业,先后在安徽、上海等地小学、初中、高中任教。2001年获硕士学位后,在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教学与研究。现任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福建教育学院基地)首席专家。著有《教儿童学会阅读》等多部作品。研究领域为语文教育、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

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