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第一代特型演员中,古月是最受大家认可的一位,其实跟古月同时期,还有一位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名叫张克瑶。

而且,跟古月的“半路出家”相比,张克瑶是一位资深的演艺界人士,在演技方面更加纯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三位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张克瑶(中)与古月、王霙)

张克瑶1933年出生于天津,父亲在天津电信局供职,生活还算不错,但是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张克瑶一家只好背井离乡,踏上了逃难之路,后来定居于陕西宝鸡。

1950年,17岁的张克瑶报考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被成功录取,从此拉开了他一生从事演艺事业的序幕。

大学毕业后,张克瑶被调到西安话剧院,在《雷雨》《蔡文姬》《高山下的花环》等多部舞台剧中出演重要角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西安话剧院也将他视为台柱子。

1977年,西安话剧院要创作话剧《西安事变》,谁来扮演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这三位伟人,大家都没有底,特别是刚刚去世的毛主席,由哪位演员来饰演,可谓是重中之重。

当扮演周总理和朱老总的演员相继确定后,经过全院领导班子慎重考虑后,决定由张克瑶担纲饰演毛主席这个角色。

接到这个任务后,张克瑶心里忐忑不安,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毛主席的尊崇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张克瑶后来说:“那时候都把毛主席当神呢,能演毛主席那是不得了的啊!”

因此,为了能演好毛主席,张克瑶下了一番苦功夫。

在剧院一处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张克瑶找来大量有关毛主席的书籍、著作、照片、画报,天天研读模仿,特别是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张克瑶一点都不敢马虎,天天照着影像资料练习。

张克瑶还请来照相师傅,自己摆出与毛主席相同的动作,让照相师傅拍下来,洗出来后,全都摆在张克瑶的案头,与毛主席的照片对比分析,尽最大努力还原出毛主席的风采。

有关毛主席的书籍著作,张克瑶也“啃”了好多遍,虽谈不上全文背诵,但只要提起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关键人物、事件矛盾等等,张克瑶都是熟稔于心,娓娓道来,毫无纰漏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是过语言关,张克瑶生于津门,后来生活在宝鸡,前者是天津话,后者则属于关中方言,在这两种方言的影响下,要想掌握一口地道的湖南湘潭话,难度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张克瑶经过打听,得知话剧院一位同事的爱人就是湖南人,因此,张克瑶就多次向她请教,无论是上班间隙,还是吃饭、上厕所,张克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不断地练习发音。正是基于这些努力,让张克瑶成功地通过了语言关,几乎能以假乱真。

《西安事变》演出后,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举止神态,张克瑶都演绎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张克瑶也更加声名远扬。

后来,张克瑶还接连出演了《彭德怀》《巍巍昆仑》等话剧,扮演的都是毛主席。

就在张克瑶出演《巍巍昆仑》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华纯正好在西安出差,看完《巍巍昆仑》后,说:“这个演员(指张克瑶)演得真不错,颇有毛主席的神韵,我看呢,他在话剧领域有如此出色的成绩,影视剧方面同样不在话下。”

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在准备拍摄电影《风雨下钟山》,于是,张克瑶就成为这部电影中饰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风雨下钟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当年的重点项目,除了张克瑶之外,还有王铁成饰演周恩来,孙飞虎饰演蒋介石,都是非常著名的特型演员。

这部电影在1982年上映后,立刻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毛主席当年的秘书、警卫员胡乔木、叶子龙、李银桥等人看后,都对张克瑶赞不绝口,夸赞他演出了毛主席的风采。

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开国大典》,原定张克瑶出演毛主席,但当时张克瑶患上了糖尿病,无法出演,张克瑶就向剧组推荐了古月。

在影片后期制作中,因古月在湖南话上略有瑕疵,主创人员就找来张克瑶配音。不得不说,张克瑶的配音为该片增色添彩不少,连古月也感慨地说:“张克瑶老师的湖南话,很地道,很像主席啊!”

有一次,张克瑶主演的话剧《毛泽东的故事》在湖南巡演时,还有两名观众对他的籍贯出身打起了赌,一个说张克瑶绝对是湖南人,要不然讲不出这一口地道的湖南话,另一个则说张克瑶是天津人,跟湖南没关系。

两人对此争执不休,还上了报纸,张克瑶得知后,回复说“我是天津人”,这才平息了这场争执。

那个输了的观众佩服地说:“你的湖南话讲得太好了!何止是模仿,简直就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啊!”

张克瑶因饰演毛主席而走红,成为全国闻名的演员,对此,张克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说:“饰演领袖的过程,就是学习领袖的过程,领袖的道德情操很高尚,饰演者如果灵魂有问题,演领袖,群众就不会相信。当然,我做得还不够,我要不断学习,永远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人。”

2017年7月18日,张克瑶因病在西安离世,享年84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张克瑶临终前特地叮嘱家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去世后不要举行追悼仪式,家里也不设灵堂,后事一切从简。

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不愧是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参考资料:《大众电影》《华商报》《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