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卫健委表示「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 340 万」,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为何下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20日表示,“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

本质上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为何下降,主要还是经济问题

这其实并不是社会大众的主观意识问题,从人类繁衍生息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的个体家庭还是尊崇多子多福这个文化概念的。

出现这样的局面不仅是很多家庭个体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整个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不愿意生,存在着很多的无奈和不得已而为之。

对国家而言,生育率下降将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人口红利决定着消费和生产力的问题。

当前之所以生育旺盛期,妇女下降减少,更多的还是经济问题,是由于近些年国内整个发展经济结构所导致的这一现象。

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把责任推脱于西方发展是如何如何,西方除了对我们时不时的搞搞文化渗透,其它和我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其实还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结构,导致当前有很多的青年人从不敢生,到不想生,再到不愿生。

就目前来说,除了男女比例失调更多的还是由于社会经济畸形,各地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GDP不断推高房价和城市落户成本,当一个家庭连在城里安身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你觉得他还有生的意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近些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出发点上是好的,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

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一个事实,原本就贫穷的农村人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一旦这个成本过高,必然会导致他们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身体健康成本。

从而也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在本该生育的年龄,而没有精力去考虑生育的问题。

从另一个维度我们可以说是社会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退步。

这个方面主要讲的就是女权主义膨胀过快,当然这也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过去几千年当中,我们这个社会主要都是以男权为主,女权主义也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儿,可是社会舆论影视栏目大部分的导向的确是一边倒的在支持女性,贬低男性。

人人平等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可是一旦需要以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人品和基本素质的时候,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大部分男性群体会处于弱势,毕竟赚钱和人品无关,但是钱却决定了人的择偶权和生育权。

这兴许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人类成长进程当中,必然也会有一部分人被淘汰。

而目前生育旺盛期妇女下降似乎也在证明了这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因为淘汰的不只是男性,也包括了那些终身不再生育的女性的基因,也将不再会得到延续。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

1、经济导致现在很多人不敢生,不想生,不愿生。

2、女权文化不断上升,也导致一部分女性对生育这件事不再把它当成女性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