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是近年来常被提到的一个名词。在市场环境下,有很多企业会针对中产作为目标客户和主力消费人群。

成为所谓的中产阶级,就成了所有无产阶级向往的奋斗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中产阶级呢?还有中产是如何消费的?

按照传统的定义方式,“中产阶级”是指一类特定群体,这些人多从事于脑力和技术劳动,主要靠工资生活,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按照这种说法,好像大城市中的白领,都可以自称为中产阶级了。

但实际上,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其实按照传统定义来讲,社会中只有两种阶级:企业主(资产阶级)和打工者(无产阶级)。

由于部分打工者的生产价值和收入更高,后来这部分人群才被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了“中产阶级”。

所以官方没有给出参考数据,但可以根据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报告作为参考。

麦肯锡《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年收入在10.6万以上的中等人群数量已超过3亿,平均年收入在35万左右。并且预期到2025年的时候,中国中产人群将会达到5亿人口。

《福布斯》杂志给中国中产的定义则是,大学学历,年入1万—6万美元。

胡润研究院发布信息显示,资产达到300万元,就可以称为中产,目前,中国有3320万户家庭达到这一标准。

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参考各个权威机构报告,我们对于“新中产”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如今的“新中产”,就有别于传统的“中产”。

收入方面,个人年收入要超过10万元,或者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我国有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45万元,15%的家庭年收入在4.45万元到10万元之间。

还有考虑到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为5000元,但只有6000万人纳税的实际情况,年收入超过10万元就可以超过90%的人,不能算低了。

资产方面,在一线城市至少拥有一套住房。

教育方面,大部分人都有较高的高等教育背景,并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IT及互联网、金融、制造业、房地产、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精神方面,拥有独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喜欢尝试新的消费观念。

符合这些条件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新都市白领,较多阅历的职场中高层,部分努力中的创业者。

真正富裕阶层的家庭,主要还是企业主占了大头,核心资产主要是股权和投资。

新中产的资产核心是房产,平均拥有2.4套房产,但这不是一项稳妥的投资。

我们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坐拥百万资产,收入相对殷实的“新中产”群体会经常感到忧虑。

除了工作上的巨大心理压力,还有经济方面的压力。

那么,新中产都把钱花在哪了呢?又是如何生活的?

新中产的消费需求相对多元,主要体现在住房、孩子教育、文化、健康、智能、汽车等多个方面。

数据显示,超过4成的新中产的焦虑因素,来自住房和出行方面。

新中产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面临孩子升学的情况,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部分家长还会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学习,出国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政策上已暂停课外补课,但在孩子的课外教育支出上还是较大的。比如线下各类兴趣班和素质教育等,一般会在3-30万元不等。

自身事业也正处在上升期,所以提升自己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

健康意识也是新中产人群的标志性特征。他们注重自我的健康管理,在运动、瘦身、饮食等方面拥有多元需求。

作为市场的早期消费者,新中产对各种智能化产品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设备以细分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在新中产人群中渗透率最高,甚至已成为生活中的标配。

总体在消费上,生活中的中产阶级观念更多是被泛化和消费主义上的观念。

很多商家会通过各种渠道告诉部分群体,购买被冠以“新中产符号”的商品或服务,你就是中产阶级了。

新中产看似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实质也是一种沉重的枷锁。

面对各项高昂的生活支出,虽然新中产已是工薪阶级的头部打工者。有钱却不富有,生活压力依然很大,还意味着不能出现失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