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专家预估到2021年中国的独居人口或达9200万人,然而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已达125490007,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二人户超1.46亿,三人户超1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人一桌一餐

数据与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大致相符。从主观意愿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独居,简单、轻松、独立、自由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标签。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工作和交际应酬以外便成了难得的独处时光。人们不用置身于家长里短的俗务中,无需花费精力处理另一种有别于职场的人际关系,追剧、读书、进修、兼职、一人游......独自在更加简单自由的时间与空间里成为更想遇见的自己。除此之外,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不婚主义、独身主义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行走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以开放多元的生活方式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传统家庭生活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居者

从客观方面来说,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甚至是到一二线城市谋求发展。人们都渴望搭上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在未来且未知的某一站用技术和知识、勤劳和拼搏换取一份美满与安逸。然而不管是手握技术的小城青年还是通过求学改变人生的大学毕业生,这种“不得已”背井离乡的漂泊,注定要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独居生活,至少是刚开始的几年。而单身经济的发展又在客观上极大地增强了个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外卖、保洁员、收纳师、房屋租赁业等等有力地支撑了独居生活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身经济真的好吗?

独居人口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年轻人更加崇尚自由主义和悦己主义时会主动选择独居;当小城人口离开故土踏上谋生之路时会被迫接受独居;当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时部分孤寡老人无奈独居。研究独居生活以及如何破局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性话题,有学者称:“随着单人家庭数量的增多,近些年单身经济呈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一些新的需求迸发出来,催生出一些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不可否认,外卖行业、租赁行业、宠物行业以及养老产业等越来越火,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独居人口迅速攀升这一客观现象不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某种意义上单身经济越发达并不一定是件好事。独居人口数量理应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否则会引发一连串负面的社会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居老人的晚景

虽然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包容,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传统的家庭模式依旧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且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社会生活的主流。很多独居者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回归传统的家庭模式,而非将独居进行到底,出于某种压力也好,出于情感需要也罢,抑或是思虑成熟之后的必然选择,这些都是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具有自觉自发的性质。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规律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性挑战。所以,单纯依靠个体自觉自发的行为控制独居人口数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引导必不可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的家庭模式

要想控制并减少一人户家庭的数量,国家首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从思想层面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持久稳定发展,传统家庭结构的社会价值是不可取代的。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对诸如就业、住房、育儿、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养老模式探索等领域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倾斜。民生无小事,独居家庭数量攀升关系的不仅仅是民众生活,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当个体力量无法与某些客观因素抗衡时,相应的国家政策便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