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释:子贡说: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人民,使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人,算是达到仁的标准了么?夫子说:岂止是仁,这样的行为是圣人啊!连尧舜都很难做到。仁者,自己想站的住,先让别人站的住,自己想要过好,先让别人过好。用自己的内心去衡量,就算是找到仁的方法了。

  • 博:多,广,渊博,广博之意;
  • 济:赈济,救济,济世,对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的意思。
  • 譬:比方,比如,比对,领悟之意;譬,喻也。——《说文解字》

论:仁是一种大境界,而这种境界又是人之为人所固有的。子曰:不知其仁也。这个大境界通常隐身于品性的小作为之中,固不知仁,知有不仁,做之能成,说之即破,对仁的认知就是自然而然的,默认的,公认的人性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以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证明存在的意义,也固然有很多不被记忆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更履约于此间定义的时效。多数的人,大多时候都在努力,努力的成为更幸福的人而免于恩施。也只有没定义出自我的人,不想努力,不想证明什么,才会觉得没意义,出现所谓躺平的现象,不曾站立,躺平不过是梦魇的翻身。而有些人会运用各种方式来把这个时效延长,在意识的自证中不断的解构意识逻辑,以达成自我理想化的实现。也只有真正能定义出自我的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以自我逻辑服务于世界秩序。一个人以自我的学识和能力服务于人民,使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人是什么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以我为人人而达成人人为我,在自我与无我之间,构建意识和谐的秩序,这样的人,多少是有些负累的,却也是天命使然。

圣人这个词的属性太强了,是人人都以为能做到,却做不到的标准。人会用很多的意识行为来定义自我,这是对存在即合理的真理性的求证,可证明,可定义的越多,越趋近于完美的完整,而后人会赋予其各种标签,思想家,实践者,哲学家,教育家,圣人,伟人,先贤...而被赋予了身份定义的人,其努力的结果,被人们理所应当的享受。在意识的思考中,我要是怎样怎样,会怎样怎样,可很多人不会深究产生这个怎样的必然性逻辑。甚至会产生"我要在那个位置,比他做的好"的想法。但若没有行动来践行这个想法,就只是意识自完整强大出来的虚妄。

仁只是概念,是一部分的理想主义,一部分的道德主义。而仁德的人是把两者和谐统一,产生服务的行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人人感知意识交流,共同服务构建和谐,那个和谐为我服务,仁者所求甚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存在为存在服务是仁者的境界,是人性能真切感知到的理想主义,这远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虚无对虚无的解放,要强一个实用性。人们只知道去拜为鬼服务的菩萨,却少有拜谢为人民服务的仁者,大概因为仁者也是人吧!鬼好糊弄,人不好糊弄,人却常常被鬼糊弄。人近人,仁远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也自然是,没有谁要求谁达到博施于民,至圣尧舜的境界,那是理想主义者甘愿的负累,是人性见证未来的奇迹。更重要的现实是,努力做到能做到的,过好幸福的小日子,与世界互证交流,与社会和谐相处,与意识达成和解,秩序井然,翩翩君子,这是做人的基本,也是最基本的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