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ven哥哥Eleven弟弟 | 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在看余秋雨的《中国之旅》,发现通过“眼睛所看,身体所感”来了解在同一块土地上发生的那些事,那些过往的名人名家留下的足迹与故事也挺有趣的。

这方法和之前校长提的主题式旅行也类似,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题教育方式。就像上次带Seven哥哥去的“保俶塔”之行,带他实地观看与了解历史典故,在他小小的脑海中刻画下这些场景。

然后在看完余老师的这部著作后,我似乎有了新的思索。出行前的准备变得尤为重要,在过程中的感悟与结束之后的感想书写,三者缺一不可。后者是我现在所缺乏,后续可以结合哥哥写作文的实践一点一点地练习起来,从关键词到一句话到几句话到一段,看起来没那么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游走在名山大川的名人们

看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一个问题:到底谁是第一个将旅行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呢?

我首先想起的是李白,李白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不少流传至今的诗文,想起《早发白帝城》里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让我牢牢的记住了这个三峡起始的“白帝城”。

还有《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瑰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个地方特别,又勾起了我们想要一探究竟地想望。

李白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

我想起来有苏东坡,看看苏东坡任职的那一张地域图,好不辽阔。

虽然说他的任职路线现代人可能几个月就能走完,但是放在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真的是需要用一生才能丈量完的。

下面这两张图大家可以对比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时候人们讲究安定一生,不轻易挪窝,于是苏轼这一生在古人们看来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一生。

然而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一些小小羡慕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经历,也正是由他所去之多,才能写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样的磅礴大气之作,以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浣溪沙》《昭君怨》这些满载离愁哀怨之思的名作。

当然,在我的印象中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徐霞客。如果把他放到现在,这哥们一定是一个网红旅游博主了。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外出行走30年,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撰写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当得上“千古奇人”。

去实地探寻这些“文化资源”

说了这么多历史上奔走在路上的人物,回归到现在,感恩于现在交通发达,我们可以轻易地到达古人所不能达的地方;我们可以高效地往返于两地之间,而不用饱受舟车劳顿之苦。

所以再到彼地去亲自体会当年那些人们在当地的感悟,或许真的能体会当时那些人的心情,也许我们可能也会有新的感想。

所以饱读诗书而后足行千里,在有机会有条件的前提下带着孩子去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做这种践行的活动,在孩子的心灵里播洒下一些种子,慢慢浇灌,期待这些种子终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

(原创不易,转载请提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