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若喜欢,勿忘订阅: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很遗憾,2022年的美国以极为吓人的方式开局: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综合统计, 1 月3日美国单日新增感染超过了 一百万 ,创下了疫情以来美国单日新增的记录——其实这个记录在最近一两周一直在不断刷新。

很显然这也是新的世界记录,远超2021年春季时印度疫情的高峰记录。破百万的感染病例该如何看待?面对传播力超强,重症率似乎有降低的Omicron,感染病例数还重要吗?欧美疫情是在黎明前的黑夜还是黑夜前的黄昏?

1.百万可能是低估

首先,别看一百万这个数字吓人,但这个数字未必准确。单纯从感染病例数上看, 更准确的会是7日平均。单日新增往往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7日平均会是一个更好的指标。

年底是欧美的圣诞节+新年假期时段,节假日一多,很多检测以及相关的数据汇总会有延后。比如一些1月1号的检测说不定就会推后到1月3号才统计上。这就造成最近几周的单日数据有大幅度波动。如果切换到每周平均,会更好地反应病例增长趋势。

但是,即便看7日平均,美国正在往 每天50万以上冲,仍是糟糕透顶。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随着检测手段多样化,以及感染量的大幅增加,美国的 新增感染肯定是有低估的,而且这个低估可能非常严重。

很多人通过居家的抗原快速检测来确定感染。这部分美国基本无法汇总,也不会反应到每日新增数据里。即便是汇总的核酸检测,现有检测量已经跟不上需求,所以会存在遗漏。医院阳性检出率达到惊人的50%都不再是个案。超高的阳性检出率,不仅意味着传播越严重,也意味着检测非常不足

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美国实际面对的感染形势远比单日百万要严重。

2.住院是更重要的指标

在欧美的朋友可能最近会听到一个说法:比起感染病例,新冠住院人数是更重要的指标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住院的激增对社会的威胁更大。而且对患者本人来说,住院这样的重症才是真正有巨大危险的。如果只是无症状或轻症,进一步传播病毒的危害除外,对个体来说真不是太大的问题。此外,由于实际感染人数已经无法靠现在的检测能力来准确评估,单从数据质量上来说住院人数也更可靠。

不过这不应看作在说疫情在欧美不严峻。以美国为例,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新冠住院仍然是在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蓝色的感染病例数与黄色的住院人数,可以看出自12月Omicron爆发以来,住院不如感染增幅那么大。可能反应了Omicron的重症风险不如之前的Delta大。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在感染人群比以往在年龄上进一步下降,加上更多的人已经接种了疫苗,导致住院风险比以往有下降。

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住院仍然随着感染病例的增加在增长。最近主流媒体里都有说Omicron住院与感染病例脱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真的脱钩了,看到的应该是感染病例大幅增加,住院病例维持稳定或只有微小增加。新加坡之前重新开放后似乎做到了,面对重启后Delta导致的病例大幅增加,那里的住院人数波动不大。

Omicron疫情下,美国的住院只能说增长的斜率比感染病例的增长斜率小了些,但仍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CDC统计,1月3日全美新冠住院人数超过98000人,比上一周增加32%

二是如今住院已经增加到了非常高的位置。美国Delta的高峰住院人数是去年9月的约103000人。现在住院仍随着感染病例增加,不出意外很快会突破Delta峰值。整个疫情美国住院最高是在2021年初的137000人。如果感染进一步扩散,特别是向高龄人群侵袭,住院破纪录非常有可能

是的,网上盛传的“圣诞礼物”、“天然疫苗”Omicron很可能让美国创下新冠住院记录

实际上在不少州,住院人数已经突破了以往记录。所以,是的,住院人数会是一个更重要的疫情指标,但无论选哪个指标,美国的疫情形势都处于非常严峻的位置,甚至在逼近有史以来最危险的境地。

3.有希望但短期难改善

虽然现在欧美形势严峻,但仍有一些值得乐观的事情。

首先,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Omicron导致重症的风险低一些——至少比Delta低。它仍然让欧美多国的住院人数大幅增加,但至少一天增加一百万Omicron感染病例的住院比一天增加一百万Delta病例的住院要少很多。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个人,如果比较年轻,没有基础疾病,完全接种了疫苗甚至接种了增强针,那么如今的疫情对你个人健康的直接威胁是有限的——不排除被感染的风险,但病情严重的可能性极低

其次,从南非的情况看,Omicron增速快,降幅可能也快。还不清楚这是否可以在其它国家复制。毕竟Delta在印度、日本都是上去快下来也快,其它国家却未观察到同样现象。可能与每个国家不同的免疫基础、年龄结构等等都有关系,但至少有一点盼头。

再者,刚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对Omicron仍然有效。现在库存极低,只能供给重症风险最高的人。但如果Omicron在欧美没有如南非般来得快去的也快,随着时间推移,药物产量上来后对控制疫情会大有帮助。

即便有以上希望,短期内——至少在2022年1月甚至是2月,欧美多国都会处于极为困难的时刻。

居高不下的住院率意味着正常的医疗服务难以为继。有些会有长期影响——比如一些预防性检查被迫推迟甚至取消,本可在早期诊断治疗的癌症病人可能会在晚期才被诊断,对这些病人来说,预后影响会非常大。

大量的感染病例也意味着很多社会基础功能的运作困难。过去两周美国大量航班延误、取消,原因是很多机组人员因感染无法工作。这类问题也在影响医院、学校、警局、消防站等各个地方。

这不是CDC冒冒失失地把隔离从10天减为5天就能解决的——很多人5天还有症状会无法解除隔离。一些人会觉得工作环境不安全不回归,说不定还会加入美国的“辞职潮”。盲目降低隔离标准若导致更多感染,更是成了饮鸩止渴。

4.保持冷静,承担一点社会责任

我非常理解面对飞速激增的感染病例、排着长队的检测中心、永远断货的快速检测试剂、突然取消的航班、不确定明天开不开门的学校,任何一个身处美国的人都可能有焦虑,有无奈,有彷徨。

你可能看到周围的人打了疫苗甚至增强针后有感染,怀疑疫苗是否还有用,自己是否还安全。你可能也会想,为什么接种了一年的疫苗,疫情比疫苗出来前还严重。你也可能看到网上各种小道消息,不知道什么是值得相信的。

就像上文分析的,现在是疫情以来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刻。我们确实希望通过疫苗接种、治疗药物的上市,到现在疫情已经处于一个被控制的状态。但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为有些非人为,疫情还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

可越是面对困难的环境越是要保持冷静。由于Omicron严重的免疫逃逸——特别是对抗体的逃逸,即便算上加强针的mRNA疫苗仍不足以高效地防止感染,在病毒大肆扩散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但是,疫苗仍然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重症、住院的风险。遇到突破性感染的例子不必惊慌。再加上Omicron本身相较于Delta的重症风险低一些。如果不是高龄的高危人群,那么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放心——不能保证不被感染,但不必因感染而惶恐。如果是高龄或者高危人群,那么一定要考虑去接种增强针,如果接种了,也要考虑其它措施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除了保持冷静外,也可以考虑多承担一点社会责任。是的,打完疫苗特别是增强针后,很多健康的年轻人本人非常安全,但是,突破性感染仍然有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

在如今极高的疫情环境下,戴口罩,维持社交距离,以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群聚集活动,不仅减少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也会减少病毒从自己这里扩散的可能。当航空公司找不到健康的机组人员来操作飞机时,你觉得这样的出行真的安全吗?或许需要考虑一下此次出行的必要性。

生活是要继续,但作为个人,可以也应该选择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新闻:

https://www.cnbc.com/2022/01/04/us-counts-over-1-million-new-daily-covid-cases-in-global-record-.html

如若喜欢,勿忘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