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意林听风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抄袭者必全网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

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新解(上)》一文中,作者对一的规定作了细致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再对二、三解释一下。

首先看一下历代学者对二、三的认知。其实这些认知,在上一篇文章中都已经说过了,因此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汉代河上公认为:二为阴阳,三为和、清、浊三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认为:二为阴阳,三为阴阳合和之气。

以上两种观点,在古代带有很大普遍性,影响也比较大,后世的许多观点基本不出此窠臼。下面再看一下近代人对这句话的认知。

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价》中认为:二指阴气、阳气;三有两种说法:一是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二是阴阳相合成和气。

张岱年认为:三指阴阳与冲气,二指天地。

这种观点与前面的观点区别较大,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种观点却认为阴阳由天地而生,先天地而后阴阳。这种观点其实是又隐晦地回到了以天为最高主宰的老路上去了。

对于以上几种认知,作者认为都有不足之处。关键点在于,作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中对二三的解释都不尽合理。在现代,还有很多其它观点,不再一一介绍,下面说一下作者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的含义

在说明二的含义之前,先要辨证两个不合理观点,即认为二是阴阳或天地的观点。

首先,二不可能是天地。前文说过,数字是介于思想和感性之间的东西,而天地的感性成分要大得多,因此用感性的天地来规定思想和感性之间的东西,肯定不合适。同时,认为二是天地的观点,是用天地来规定后面的三(阴阳等气),这又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即用宏观具体形质之理来说明阴阳普遍之理。用天地规定的二所蕴含的理是形质之理,是具体之理,而阴阳之中所蕴含的理是本原之理,也就是普遍之理,用具体的形质之理来说明本原之理岂能正确?

其次,二也不可能是分化了的阴阳。认为二是阴阳的观点,其实就是把阴阳分离了,把阴阳看作了独立的个体,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会发现,这里面漏了一个最大问题,即阴阳各自如何存在,也就是说谁来承载阴阳?

大家知道,道是以自己为法的,也是所谓向道法自然,道以自己为存在根据。说再直白点就是,万物的存在都得有空间来承载,但道的存在不需要外物和另外的空间来承载。道生出一后,因为一还没有生出阴阳,其中无阴无阳,仅是思维能及的浑沌所有,因此一也是以自己为根据。但是一中生出阴阳后,如果阴阳分离,各自独立了,那么谁来承载阴和阳呢?也许会有人说,阴阳各自以对方为存在根据,阳存在必含阴,阴存在必含阳,阴阳相成,这个道理没问题,但如果阴以阳为存在根据,那么二的表现只能是阳,不可能同时表现为阴阳;同理,阳以阴为存在根据,那么二的表现只能是阴,也不可能同时表现为阴阳。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阴阳存在的不可独立性,把二认为是分化了的阴阳的观点根本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白了二不可能是天地或分化了的阴阳的观点,下面就可以来解释二的含义了。

前文说过,一里面无阴无阳,仅是不能认识但思维能及的浑屯所有,而随着道的演化,阴阳开始出现了。但阴阳虽然出现了,因为阴阳存在的不可独立性,决定了出现的阴阳不可能马上分离,即阴阳虽具却未相离。此时的阴阳处于和之至状态,共同组成一个统一体。在这种状态下,阴阳二气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正蒙》中所谓的太和,因此,二就是阴阳具而未相离的同一体。

前文说过,一是无阴无阳但思维能及的浑沌所有,还没有演化成同一体,但是到了二,同一体开始出现了。同时,在这个同一体内,道也演化出了自身的规则,即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而也正因为有了自身之性,决定了二加速向三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的含义

在二的时候,是和之至的状态,但和之至的状态只是道在运行中的一个阶段,这个状态只是一种相对暂时的状态,道存在的永恒主题是运动变化,因此经过时间的积累后,二中的阴阳必然发生运动变化。同时,二中的阴阳又演化出了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这个性也决定了二中阴阳的加速演变。

《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浮沉、升降、动静都是对立的,有对立就会有变化,因此阴阳开始絪缊相荡,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推动,相互制约,无穷变化由此而生。

三是如何生成的呢?可用作者以前文章《两仪是如何生四象的?说一下其中的过程》中的论述来说明:

“此时二(即太和)中的阴阳,阳性浮而动,阴性沉而静,二者交感,相互作用,动者愈动,静者愈静浮者升,沉者降,二者有相离之势;经过时间的积累后,二者动静程度增强,已不能共存于一体,因此阳破太和之气而出成阳气,阴离太和之气而去成阴气,阴阳二气分离,剩余的太和之气为中气。”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即分离了的阴阳二气和中气。在这三者中,谁是承载者呢?即中气。中气不仅仅是阴阳对冲后的冲气,还是阴阳二气对冲后的余气,更是阴阳独自存在的根据,而也正因为中气的存在,阴阳才能分离而独自存在。

阴阳二气及中气生成后,道的演化转变为万物的演化——这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白了一、二、三的含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句话的含义就不难解释了,不再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