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组照?

朋友圈和小红书教给了我们「统一对象」「统一色调」「统一滤镜」大法,这些方法因为视觉的规整,会一定程度吸引目光,但对于有艺术表达需求的朋友来说,这是完全不够的,甚至会因为整齐划一而显得生硬

在艺术摄影的图片编辑中,我们不妨先通过研究图像的「联系」来研究这个问题,它是构成画册项目的基本组成要素。

©川内伦子《天地》,从一张照片,到对页,再到整个项目组图

图像一旦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联系。联系有千万种,每位观众对同样的图片也会解读出不同的联系方式,那我们要如何学习呢?川内伦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下文就以对页联系为主,进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非要给纷繁多样的图像联系做一个分类,我会分为三类:

形式上的联系

寓意上的联系

时间线上的联系

形式上的联系

比较简单,以对页为例来说,主要是两张照片有一些相似的形状、色彩、影调、质感等形式上的相似、对比、互补的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基础的联系,大多数人一眼都能看出来。

例如,我们看川内伦子画册中的一些对页:

©川内伦子《AILA》,相似的拍摄海岸对象与线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内伦子《AILA》,相似的白色主体和溢出的高光特

©川内伦子《假寐》,相似的针状物

©川内伦子《假寐》,相似的点状物形成质感

川内伦子给我们展现的形式联系,并不总是那么直白,而是更有想象空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隐晦的形式联系;

例如不明显的形式、构图特征、不明确的质感、影调特征、色彩构成方式等,而绝不是左边圆形右边一定是圆形,左边方形右边一定是方形。这种要「思考几秒钟」的欣赏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

©川内伦子《假寐》,类似的倾斜构图和元素堆积构成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内伦子《假寐》,左边的彩虹弧线和右边雨刮器痕迹构成的联系

©川内伦子《假寐》,左右两图有着相似的色彩构成——黄与绿

形式的联系比较直接,所以也容易形成具体的符号。例如川内伦子就喜欢用「圆形」,以表达生死轮回的概念

©川内伦子《假寐》,「圆」的意象经常出现

形式联系并不代表「一致」,有时候更是「对比」,对比可以视作是特殊的形式关联。

©川内伦子《天地》 ,左右两图构图特征相似,色调形成对比

©川内伦子《AILA》 ,左右两图有红绿色的对比,也有三角形态的联系

寓意上的联系

相比形式上的联系,寓意上的联系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比如我们来看这几个对页:

©川内伦子《假寐》 ,海螺与浪花是较为直接的寓意联系,可视为生命和孕育他的载体?

©川内伦子《假寐》 ,网与泡泡,表示一种即将消逝的临界意象?

©川内伦子《假寐》 ,注入液体与液体的流失,寓意注入与流逝?

©川内伦子《假寐》 ,蝴蝶与被剪断的花朵。寓意被剪断的生命之源?

相比形式联系的直接了当,寓意上的联系则会多让人体验更多层次的艺术况味,也会营造更多的「画外空间」。

这也是普通摄影爱好者进阶到艺术摄影爱好者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你的图像欣赏方式已经不仅是单张、叙事、明确的指向,而进入到更丰富、多元和开放语境中。

例如,川内伦子的这个对页要表达什么?我问了三个朋友,他们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Miya-我觉得它们的联系是构建一种展开,以灯光为入口的空间延展,开启了更深更大的空间

韩松-我觉得是灯光圆形的联系,这也是川内经常用的意象

KKM-我觉得是通过对比进行联系的,冷与暖,内与外,束缚与舒展之间构成了张力

©川内伦子《假寐》的某个对页,不同人的不同理解

有趣的是,你会发现三个答案都有合理之处,听一听互相的解释,也是进入作品的不同路径。有可能三个答案也是你不同时间所理解的东西,会让你看到同一个作品的不同层次

你会逐渐感受到,自己越来越不在乎哪个是标准答案了,也不在乎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了。你可能更倾向于再多翻几页寻找线索,或者更了解艺术家的其他信息。

我觉得这个过程更像是登山去寻找一览众山小的探索沿途的乐,而不是在家里坐着者带上VR眼镜把美景怼在你面前的快速满足。

时间线上的联系

时间线上的联系更注重图像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或者有叙事上的连续感。川内伦子用这种联系进行图片编辑的地方并不多,但用得很神奇:

©川内伦子《花火》

©川内伦子《花火》

叙事上的连续感,比较常在叙事性比较强的摄影画册编辑中用得比较多,比如马格南老前辈Ara Guler的《伊斯坦布尔》中的图片联系逻辑,经常给人一种电影叙事的连续感。

©Ara Guler《伊斯坦布尔》,点烟的人和巷尾消失的人影

©Ara Guler《伊斯坦布尔》,市场场景

三种图像联系分类只是分类的一种,有时候它们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也可能同时存在:

©川内伦子《假寐》,左右对页有质感的联系,色彩构成的相似性,也有根吸水-人喝水的寓意上的联系。很多时候,优秀的编辑能为我们呈现多层次的联系方式。

总之,图像联系有很多可能性,并非像很多初学者仅能看见的那种直白的、引导性强的、具有猎奇和巧思的联系才是成功的。

甚至可以说,在艺术摄影的编辑中,有时候我们还不能太直白。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图像联系的紧密程度问题——

根据图像联系的紧密程度,我们可以描述为图像的联系是「远」还是「近」,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近联系

一些比较容易被人识别的联系,可以被视为近联系。其实你只要稍有心阅读,就会发现大多数画册还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联系。

例如川内伦子的《花火》这本画册,可以说基本上是贯穿了影调和色彩的联系:

©川内伦子《花火》,整本画册拍摄对象一致,对页也多采用相似的构图或色彩等,很多属于比较近的图像联系

对页找到某种比较容易识别的联系,如果用多了,就会觉得生硬而讨巧。这也是很多创作者在进行编辑的时候经常出现的情况。在艺术摄影中,创作者和编辑会适当拉开图像和图像之间的直白联系,这就来到了——

远联系

仔细看川内伦子的画册编辑,有时或许会很难get到一些联系,甚至会觉得他们没有联系,只是被随机地放在了一起,其实并不是。你反而会因为远联系感受到更大的欣赏空间。

比如这一张:

©川内伦子《假寐》,被风吹乱裙子的女子与火焰。它们可以视作火焰和裙子的质感联系,以及风与火的力量的联系,显得距离更远,但也带来更多感知空间

又或者有一些联系,你觉得很难用语言描述,但你直觉又会觉得它们是「一家人」。比如在我自己的概念中,这一张就是这种类型:

©川内伦子《假寐》,地板上的气球与孩子的侧脸。不同的对象和景别,直观上联系较远,但整体的色调和氛围,以及球形与张开的嘴,直觉上让人觉得有关。

在构建「远联系」的时候,川内伦子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操作方式,例如采用景别差异很大的照片做对应:

©川内伦子《假寐》,川内伦子自己曾经表示她经常把很小的场景和很大的场景放在一起并置。实际上倾斜的地平线是一种联系。

又例如刻意拉开拍摄对象属性距离:

©川内伦子《假寐》,一边是花田,一边是人物

「远联系」联系会让图像之间产生巨大的张力,而不是一个在类别的「同温层」中老生常谈的组合。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分观众在看到「远联系」时经常会发出「牵强」的评价。

这有可能是观众对于艺术摄影还处在比较粗浅的欣赏层次中,get不到就很正常;而另一方面,确实图像距离过远,或进行太虚无的联系,也确有「牵强」的嫌疑:

川内伦子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纵使在微观的对页图像联系上大量运用「远联系」,但她的作品总围绕着一个主体的表达,并且作品气质也比较一致。

这样,当你多看几页,或者欣赏完整个项目,你依然不会觉得松散。例如——

《Aila》的整体感来自对围绕「出生」的主题:

《CuiCui》的整体感来自围绕「家庭」的主题:

远近联系可以拉出一条光谱,而编辑的更像是整体调配和把握某种尺度的过程。

经过组织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系列:有的近联系密集,有的忽近忽远,有的通过远联系构成一个游离的图像世界。它们会组成不同的节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在后面的文章继续讨论。

在社群和工作坊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图片编辑中拿捏不好的常见问题:

误区1:只做形式上的联系

初学者由于自己的阅读艺术画册有限,或者没有广泛涉猎各种图片编辑的语法,觉上只进行形式上的联系,这样会导致作品显得为了形式而形式。

误区2:只做近联系

也许是受互联网读图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一看就明」的近联系,让作品显得刻意和讨巧,也少了阅读画外信息的乐趣。

误区3:景别重复

无法用发散思维来进行图片编辑,总是以相同景别甚至相似对象的方式来组合图像,让作品阅读起来少了「空气感」「节奏感」和蒙太奇一般的「闪回感」。

©川内伦子《The river embraced me》,景别拉开距离会带来空气感

最后也想提醒大家,这里讨论的只是「作为艺术表达的图片编辑」中构建图像联系这个层面的部分,它并不是做好图片编辑的充分条件,也许你还应该关注布局、节奏、氛围、设计等综合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后面要聊的内容了。

总之,在寻找图片联系的过程中,可以记住“本质就是尺度问题,太远就牵强,太近就生硬”,多涉猎,多探索,多尝试,一定会找到另一个艺术表达的空间。

一键四连,12月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