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发现,许多摄影爱好者都特别有干劲。在拍摄和处理作品时都非常注重细节,扣到了图像的每一方寸。

这样处理确实是对待创作的好态度,也确实容易获得精美、清晰、严谨的作品。老前辈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就是注重技术细节的代表,也确实得到了许多佳作。如今「区域曝光法」本是与暗房技术有关,如今却依然深刻影响着数码摄影

©安塞尔·亚当斯

但是,在实践中「注重细节」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细节虽多但是略显生硬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INS

的确,这些作品十分「注重细节」,论影调有影调,论构图也有严谨的控制。但为什么就少了几分灵气,而徒有匠气呢?问题出在哪呢?

恐怕是——

他们对「细节」有什么误解。

下面,我就来聊聊「注重细节」到底要注重什么。

我们先来分析,扣到了图像的每一方寸的「注重细节」,具体表现在——

-每条线都要对齐边缘

-每个局部都要清晰

-确保实焦和画面锐度

-确保各影调区域曝光正确

-绝不能有过曝和死黑

-暗部要有细节,暗而不「黑气」

总结起来就是这几项:

像素影调、结构

拍摄完后拉网式的排查照片中每个局部角落,看是不是都拍清晰了。也会去关注暗部到亮部每个曝光区域都有足够的细节,过渡是否自然。同时会关注到结构细节,也就是线条是否对齐边框、画面是否平衡。

我们姑且把这种「注重细节」称为——

注重画面技术细节

图片来源IN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来看威廉·克莱因的一张照片《原子弹天空》:

© 威廉·克莱因 《原子弹天空》

很显然,在「注重画面技术细节」的标准下,《原子弹天空》是「不合格」的。我们能看到作品结构上的歪斜,上方天空中太阳过曝完全就是一团刺眼的光球,而下面曼哈顿城市影像也缺失细节

但稍有艺术摄影审美意识的朋友,不但不会认为《原子弹天空》因为处处充满歪斜、过曝、细节缺失等「不协和」要素就认为它不是好作品,反而会感受到它形成整体的协调,甚至有一种生猛有力的观感。

在这种情况下,「注重画面技术细节」的规则就不灵了,甚至反而会成为成就表达的阻碍。如果《原子弹天空》在意的细节是画面的写实清晰,是暗部呈现出来的细节层次,每个元素都非常协和,可能也无法带来这样的视觉冲击。

所以在很多时候,摄影是不需要「拉网式」扣画面细节的,也并不是「画面技术细节」越多越好。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个整体概念。也就是,根据创作目的——

达成整体谋篇布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符合「画面技术细节」,但依然很动人的作品:

© 深濑昌久

©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艺术摄影就有权利不顾「画面技术细节」,更自由地拍照而免于被诟病呢?其实,只是有可能它们注重的细节,没有被你察觉。我姑且把这种「注重细节」称为——

注重表达目的的细节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大家都熟悉的摄影师川内伦子,它的作品表面上细节缺失、过曝、歪斜甚至失焦,她喜欢用这种不完美来展示生命的力量。

她所关注的细节,就不再是图像的锐度和清晰度,而是细致拿捏失焦模糊「刚刚好」的程度

© 川内伦子

她所关注的细节,也不是各影调区都有「正确」的曝光了,而是忘记正确曝光去确定「我需要什么样程度的曝光」

© 川内伦子

她所关注的细节,也不是暗部的像素信息有多少呈现出来了,而是到底暗部的细节「要保留到什么程度」

© 川内伦子

我们也可以从《Sheets》中看到川内伦子通过选片和图片编辑进行的细节考量。

对于川内伦子来说,她考虑的细节是摇曳着的微弱光斑的微妙分布、不规则的反射的敏感结构、群鸟飞起时候的微妙形状,都给予了观看者一种超越时空的宇宙之感——唯独不是拉网式扣像素的信息量。

© 川内伦子

那么,商业摄影就每个「画面技术细节」都要完美清晰吗?来看看我很喜欢的一位商业摄影师Viviane sassen,在2020年为LV拍摄的广告片,就是「暗部细节缺失得刚刚好」的例子:

©viviane sassen,LV,2020

还有一些摄影师注重的细节,可能是在作品制作技术工艺上。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摄影大师威廉·埃格尔斯顿:。

©威廉·埃格尔斯顿,《红色天花板》

威廉·埃格尔斯顿在其作品中所注重的细节,是在「染料转印法」(Dye-transfer Process)中对图像输出的技术控制。这种采用经过高度提纯的染料印制出的照片,有着及其浓烈的色彩,也为威廉·埃格尔斯顿的作品创造出属于他的独特色彩与特殊观感。

我们认识的许多摄影艺术家,在技术层面也十分关注颜色敏度、面画面感呈现上有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要求。特别是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他们关注的细节更多是在片质感胶片色,以及颗粒感有没有恰到好处的展示出来。

而各影调区的细节是否更多地呈现、画面锐度是否足够、是否实焦等显性的「细节」,反而不是指标越高越好。

如果将上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其实影响我们的是对「注重细节」的理解。你是只注意到了「画面技术细节,还是也可以看到「表达目的的细节」

如果你只注意「画面技术细节」,那么在摄影中就会去刻意避免画面中每一寸不完美,陷入拉平、提亮、展示像素等消灭「不协和」等公式化操作。而如果注重「表达目的的细节」,可能你会更有整体观,看到更多细节的面相。

「协和」与「不协和」的整体观

其实这是一个艺术通用的辩证问题,很多艺术门类也告诉我们,作品并不是要消灭每一处「不协和」,而是在通过在「不协和」的探索中最后回到协和。例如音乐就在和声的「不协和」进行里得到被「解决」的张力与快感。如果只是碎片化的看/听一段,就下判断「不好听」,这样会造成审美的局限

反过来说,拉网式追求「协和」,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拖累,会适得其反呢?

这里突然想起个小故事,大家喜 欢的审美课Miya老 师,以前读书时在户外写生,有经过的路人随口:「说画的什么哟,都不清楚。」在旁边的Miya妈妈当时说了句话:「你站远点不就看出来了?」

也许「注重细节」不是盯着看,我们也需要站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