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世,女儿不哭丧,会被视为不孝。其实,会哭的不一定孝顺,哭得惊天动地,未必孝顺。代代相传,女儿哭丧,自然成习惯了。
膝下无女,儿媳顶多意思一下哭一出,认的干女儿侄女各种晚辈女性亦可,再不济就是花钱请人哭了。
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父母过世,也要表示坚强,能挺得住悲伤。哭丧从汉晋时代兴起,从汉武帝开始,严肃一点说,哭丧即为挽歌,挽歌是由文字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作品有为王公贵族出殡时唱,也有为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所唱,并不分男女。
挽歌,即表达心中痛苦,悼念死者宣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民间的哭丧,旋律固定,唱词内容分门别类,散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套头,则哭别人的好,诉自己的苦,经,则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
哭丧的习俗,多留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城里已经越来越少,小区里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人嗷嗷哭,影响太大。现在的都市女性也逐渐忘了,基本的形式也顾不上了。
挽歌女性都不唱了,男性更不唱了,哭丧慢慢就变成女性的专业活了。从哭的角度看,女性更容易体现悲伤,这个社会统一要求男性刚强,如果一个男性突然哭到昏厥,一般认为过于懦弱,要么是装的,顶多情绪失控激动十分钟就差不多了。
在乡村,女儿大多都是外嫁,赡养父母的重任都为儿子,父母过世,女儿回娘家戴孝,自然是要哭得伤心一点,泪流干了也要继续哭,直到出殡下葬。
形式的东西会越来越淡化,新一代的女性未必能全盘承接老一辈的习俗,哭丧也会越来越少。相信更多父母生时能得到孝敬更好,厚养薄葬,会有更多人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