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释:与中等以上的人交流,可以讲一些深刻道理或者说逻辑;与中等以下的人沟通,不必讲深刻的道理。

论:微微说:这两天看《大明王朝1566》,觉着那里面每个人都太难了。我说:中国人啊!以这个""字涟漪的太广了,无边无际的"天下"。

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合理性的存在为定位,思考意识逻辑,表现意识行为,有这个坐标的参考才能展开世界。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是意识逻辑定义意识行为所能感知到的秩序。只有泛泛理解的概念,而没有绝对的域。以意识明辨的思考,意识的自完整是绝对的平等,强制的平等,也不能单纯的把人分什么等级。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对事物的感知不同,深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那么之于交流的理解,势必会产生差异性。而在以自我为坐标生成世界的秩序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我有绝对的定义权,却没有足够的实证,因此要释放出解释的空间,来容纳自我。而这个空间是不完整的,只能接纳有限的存在,会以我为参考分类,分为君子也好,小人也好,中人也好,下人也好,都是意识标签化的归属。有了归类和标签,才能推导出存在的合理性,适用于意识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人以上可理解为与我相近的人,是能思考会反思的"聪明人"。与聪明人说话,一点就透不用多说,由意识自动的完成信息交流。那么这个信息是否完整?是由发起者完整还是由接受者完整?还是两者共同构建完整?这就产生的"语上"的构成。"我和你说了,你理解,我怕你不理解,再和你详细地说说。"在我说了你理解这个完整的意识交流中,还有我说明白了你不理解和我说不明白你却理解的情况,以说为正,以理解为正,说出来就是不完整的,理解的也是不完整,但却能达成一致的沟通,存在负负得正的逻辑,因此我要尽可能的和你说些,你不理解的言下之意,却也是你必然能理解的。所有的意识行为都是意识交流,意识交流在于信息交互的有效性。"语上"到底说的是什么?可达成意识交流的言语说的是本质,而本质无法具体,因此以"语上"的方式,阐述形成本质的意识逻辑,也就通常说的讲道理的道理。

语上"是自我意识在完整,他人的理解包含于自我意识的完整中,他人的意识因我的"语上"也在自完整,我与他人与世界的意识交流,又被包含于更大的意识逻辑之中,在不断完整着,然而这个可生成理解的意识逻辑,是由我产生的,我是"语上"之人,有绝对的定义权,你听我解释,一直解释到理论的诞生。

这个逻辑是怎样的运作的呢?

  • 其一,意识的自完整是绝对的平等,有绝对的自信。我和你说了,你就能理解,我相信你能理解,就像相信我以表达完整一样,在本质上你是我创造出来的存在;
  • 其二,意识的自完整具有无限性,包含着更多更好的方式。而我所表达的只是自我理解的,对于更好的表现方式,在可怀疑的时间之外产生。意识固然是无法完整表达的,你懂的只是我说的语言,未必是我想表达的真正意识。因此我必须要以"语上"的方式,让你更多的理解,以达成意识交流。
  • 其三,意识的自完整是时间之外的存在。没说,都能理解,甚至理解出更多的意识逻辑。说了反而不理解,又或者在某个时间默然惊醒。你让我给你推荐电影,我就让你看《老友记》,而之后我想起,是我应该约你看电影。这个时间和之前和之后,有着一个完整的独立独自孤独的自我,你的自我和我的自我,谁也不肯打破意识的平衡,任由其完整地自完整起来。
  • 其四,意识的自完整是完整的。在意识交流中有通行的标准,那就是意识自完整的平等性,然而你是我创造出来的存在,没有我,你不存在,我凭什么和你平等?然而当意识到我是你创造出来的,没有你,我不存在,我怎么敢去平等?只有在绝对意识逻辑里,我创造你,你创造我,我是你,你是我,孤独的我和无数的我,可感知的,不可感知的都存在,平等的合理性是意识的自完整。

意识本身是完整的,拆解的意义何在?拆解到什么程度呢?这要看双方交流所达成行为的结果,能确定的结果是理解,是和谐。

中人或可理解为普通人,大多数人,努力就聪明点,懈怠就平庸点,有苦恼,也自乐,有迷茫,也能化解。习惯了自我意识的自由发挥,也有思考,也有行为,但不会刻意地理解意识逻辑,对于事物的判断,以人的本性出发,理解存在的合理性,不理解不合理的存在性。天道固然存在,不必追求真理的真实,是"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存在。

中人以下,好像是个贬义词,也可以理解为贬义,有区分才是对自我意识的尊重。但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智商不够的愚人,夫子在这篇也没用君子与小人示例,仅是类比不存在对比。世间也有很多人更服从已生存意识本身,遇事的思考,以服务自我为首要,简单直接,不会考虑意识行为的后果。以环境影响状态,以状态改变时序,在事与理的发展中,事的时效性更重要,因此会以自我理解的部分,做出最直接的判定,以博弈的心态推演可能的存在,成功率也相当高。也就是说,他所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一部分,只是因时,因势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是挫折了失败了,也是既定概率的问题,也没关系,总有下一次无限的可能。因此,与中人以下的人"语上",讲道理,讲逻辑,讲天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人固所理解的可能性之一。

天道是必然理解而不必理解的存在,人在可理解的部分中构建人性秩序,展开意识交流,是自我的,是世界的,也是天命使然。中人以上者有天赋的使命,以意识自证构建意识和谐,我创造了世界,我要对世界负责,自我而无我;中人以下者以世界存在要满足于我的存在,世界创造了我,世界要对我负责,无我而自我。

在人际交往中道理通常伴随着道德,人常说"道德绑架"这个词,没有道德如何知道道德被绑架了?有道德,被绑架的道德何其柔弱?恣意妄为时就道德宽泛,被人指摘时就道德狭隘,自我道德不适用于自我是荒谬的。然而这个不合理的逻辑却有着天然存在的道理,约束自由意识的道德,也确实是"不道德"的。与这样的人是不必计较的,当自我意识状态是完整的饱和的,与其进行任何的意识交流,对意识本身来说都是侵犯。自我会用所理解的所有能量,来维护其独立自主的人格完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存状态。这种低阶的状态,不用与他说什么,可以用""的态度,让其享受理所应当的关爱。也可以厌弃远离,也可以斥责,"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但要明确,不可产生无谓的争执。与一个蠢货争执,他会把你拉到他的智商水平上,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这样争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把道理说清楚,而是为了赢,偏离了仁,也是不仁。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意识交流的必要,是意识的自证,与他人的互证为正,于自我求证得正,是意识自完整的方式;"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意识在完整中自完整,交流没有自证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