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发达,但是中央财政能力其实不强,中央动员能力其实不如汉。汉代的军事动员基础是有长年军事训练基础的自耕农家庭,宋代其实是靠募兵和边地民兵,与汉代相比开支巨大,但军事基础并不强。

汉代对匈奴的技术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强弓劲弩上,着甲率是很大的优势,前期优势大战绩好,后期优势下降战绩就没那么好了。宋代弓弩优势还是比较大,刀枪大斧之类也可以,但甲的优势几乎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没有着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对外族的战绩都谈不上优秀。宋军长期的对手是西夏和辽,对女真的打法不熟悉,从战略战术上从上到下都不适应,所以开局就被打崩了。

翻看西方历史,太多国家一战亡国了。但宋毕竟撑下来了,只是由于前期损失太大,经济上基本没有得到恢复。如果没有蒙古崛起,金到后期基本上不可能竞争过宋,大概率会被宋干翻。其次,说白了,终宋一朝都没走出晚唐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看归义军的时候,常常会感慨张议潮明明都已经打通河西走廊了,归义军明明都和唐庭接壤了,怎么唐庭还要分化牵制他们,然后又无力自守导致故地得而复失?原因很简单,脆弱的唐庭此时已经承受不住任何一点外部实权人物带来的不确定性了。

归义军打通河西走廊带来的短暂喜悦过后,是西部随时可能被野心家直捣黄龙的恐惧。再后来朱温篡唐,五代更替,最终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之中有多少领军之将临阵倒戈反叛朝廷?

当历史走到宋朝的时候,肉食者们已经见了太多了,如果不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搞不好不止五代,六七八九十代都有可能。中原越乱,契丹、党项、回鹘、吐蕃等等乱七八糟的民族越开心,他们越开心,战乱就越频繁,汉地就越犬牙交错。

再者,其实每个王朝开国之前都是天下大乱,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于是就只有依赖军队,成了亡命之徒,战斗力非常强,追着游牧民族打,比如秦始皇北逐匈奴,刘邦北征(失败了),曹操征乌桓,大唐天可汗,明朝征蒙古。

之后天下稳定,农民有地种,有饭吃,人人都怕死,怕打仗,战斗力就非常弱,汉武帝是个例外。唯独宋朝,开国武力最强的时候都只能和契丹打个平手。三个原因,第一是兵将分离制度,第二是赵匡胤死得太早,第三重文轻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宋就不想打赢蛮族,作为对地主豪强彻底躺平的王朝,宋对外政策的核心是算账,打赢了蛮族打下来的土地要花钱治理,军功要花钱犒赏,跋扈的军头要花心思弄死,防御的压力却没有显著降低,打赢仗明显是个亏本生意。

所以北宋有司马光打赢西夏倒送土地的操作,南宋有赵九妹砍了岳飞防打赢的操作,就这副样子。宋朝武力值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制度问题。五代十国时期,经常有武将弑君篡位,包括赵匡胤黄袍加身也是如此。

所以赵匡胤打得天下后就对军队进行改革,兵将分离制度,这样武将想造反没法命令士兵,成功解决了武将拥兵篡位。但是同样带来了一个极大问题,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导致军队战斗力非常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秦汉时期,蛮夷没有铁甲缺少铁器,才能一汉当五胡。但科技是会扩散的 宋朝金辽这些蛮夷已经有铁甲铁器了,汉人不仅没有装备优势 还以农耕打游牧,在战马数量上处于绝对下凡,宋不比汉弱,是对手迎头赶上,比以前强大了十倍不止。

当我们看到宋朝重文抑武的时候,批判之余应该意识到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租佃制经济的基础上,上层建筑最稳定的运行方式。如果没有赵匡胤肢解节度使,我们的节度使制度就会像它在西方的孪生兄弟军区制和采邑制一样,彻底走向割据化、世袭化的道路。宋朝带来了久违的稳定,但是正是因为宋朝带来了稳定,所以汉人政权在军事上不得不长期处于守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过去稳定带来的经济收益反馈军事不同,当这种稳定恰恰是牺牲军事带来的时候,经济收益是很难再反馈回军事的。所以宋朝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基本无解,直到另一个汉人政权在宋朝灭亡约一百年后走上半蒙古化的道路,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