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当初赵孝成王听了虞卿的话,赵国最起码还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可是赵孝成王非但不听,还直接派人去秦国讲和,致使其他国家都不帮赵国了。

具体到某一个战场上 将领指挥能力、军队执行能力、单兵素质确实是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因素的。

其实两国之争,考验的自然是综合实力了,当然这综合实力里体现的最明显的还是军力(也就是上面说的将领指挥能力、军队执行能力、单兵素质)。 李牧多次击败秦军但赵国的疆土缺逐渐减少,项羽多次击败汉军但也是在逐渐退却,说明某一次战斗的胜负并不能完全决定两国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平之战开始前秦赵两国其实都没有想到会相持三年那么久,刚开始都是20万左右的兵力,都想着不会举全国之力开干。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如果一开始廉颇不怂趁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跟秦军野战胜算还是挺大的,可惜廉颇没赵括那么刚,跟秦军搞一次遭遇失败后就退出一塔撤到丹水河东守二塔,接着秦军推了几次二塔推不了就在丹水河西扎营跟廉颇耗,廉颇以为秦军攻不下耗一段时间就自己撤了,可廉颇没想到秦军乃至整个秦国已经开始举国之力跟赵国耗,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赵国要失败了,赵国耗不起,就好像两只老虎打架本来五五开,谁都不敢先动手,两相呲牙对视,对了三天三夜都饿的不行了,谁先调头跑就面临着被另一只吃掉,奈何一只老虎体量比另一只大点,小点的忍不住就豁出去先动手结果就被大点的老虎干掉了。

况且两国对峙了三年了,相互之间的间谍肯定也渗透的非常多,一旦有作战方针对面也几乎是知道的,不会给你突袭的机会,倘若是秦军耗不起忍不住了先出击那么秦军攻不下壁垒也是要惨败的,可秦国国力强还能勉强耗下去,就是要等赵国先动手,所以赵括这时候上阵再来刚的基本是要团灭的,这里就不得思考一下赵括为什么要全军出击,如果出一半的兵力攻一半的守壁垒会怎么样,看似可行其实后果还是要失败的,出一半攻击先不说在少于秦军兵力的情况下能不能打过秦军,就算拔掉秦军的壁垒跟后方守壁垒的赵军又隔着丹水河还是要被秦军绕到丹水河岸围的而且是被比自己多将近一倍的兵力围,守壁垒的赵军就算全部前来解围秦军守河而战壁垒中的赵军也没办法来营救,并不是洗白赵括,赵括只是没办法才全军出击抱着拼死一搏或可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