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知道道的人不如追求道的人,追求道的人不如享受道的人。

论:知,从矢,从口;矢为箭矢,指意为目的性;口,四四方方,指意为逻辑的条理,口者心之门户,人所以言食也,诉说是意识行为的表现;意识行为达成意识交流的表现,为知;之,代词,代指无法定义无法表达的,古人称之为道,是证明存在的意识逻辑。

意识逻辑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天道,是可以感知而无法控制的,人也必定由意识逻辑产生对世界的认知,以意识行为与世界进行着意识交流,对至高的天道进行着真理的定义。这是一种无知无畏,无舍无求的本能意识行为,是人的主动,也是天道的任命。西方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必须假定一个至高的存在,以显得不那么孤独,否则会在意识已知中陷入茫茫的无际,无法定义。这个笑是笑意,是嘲笑,是窃笑,是苦笑?是怎样的意识逻辑表现的意识行为?也就是说意识之外是否还有意识?那无尽的涟漪,因何而起,由何而止?又或者是人本身想起来了什么,就刚好笑了一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之者"知道天道意识逻辑的存在,在存在中寻找存在的证明,求证其合理性。人服从于天道,天道服务于人,意识行为以达成意识交流定义存在。意识表现是通行的意识信号,多数时候都是"对的",偶尔的思考或者选择的偏差,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因此要与世界达成意识交流,要在无尽的判断与选择,找到意识逻辑的表现秩序,而总有更好的。有人为此庆幸,有人为此苦恼,即便是经过了几番深彻的思考,也是叛逆的服从。

好之者"知道天道意识逻辑的存在,试图理解天道,与天道互证。会追求和整理意识逻辑,以自我理解的,优化后的意识行为与世界进行意识交流,以期达成更多的感知与存在。就好像一颗种子知道了自己是一片森林的使命。在意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与学习,不断地放大意识信号,知道"存在"存在,存在即返回一些可定义的信息。意识定义人,人释放意识,在这个循环中,意识是全部的已知,感知对应已知,定义存在,产生自我,展开世界。

乐之者"知道天道意识逻辑存在的必然,理解必然,必然理解,与意识和解自证。不刻意追求,追求自然而然,不刻意表现,表现自然而然,所感知的存在是完整的,又在不断地自完整,自我在存在与虚无中和谐自洽,烦恼的烦恼着,幸福的幸福着,都刚刚好。

《四书章句集注》: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